十一期间,记者观察发现,多个景区开展文明旅游引导,文明、礼让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们的自觉行为,但仍有个别不文明现象让旅程“大煞风景”。
提升旅游文明素质仍“在路上”
国庆假期,在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随处都可看到景区工作人员穿上创意卡通恐龙服装,吸引游客注意,发放环保垃圾袋,引导游客不乱扔垃圾。
“今年国庆,我们举办了帐篷露营节,篝火晚会散场后,相比以往,没有了垃圾遍地的景象。”木兰草原副总经理聂传伟说,“2日下午木兰草原发布旅游红色预警,入园人数接近最大承载量。等候入园的游客并没有急躁,还帮助疏导交通,耐心等待。”
国庆长假前4天,位于上海市区的田子坊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32.48万人次。记者在田子坊看到,景区已在多个醒目位置竖立指示牌,采取限流等措施,不过仍有众多游客陆续前往。景区采取了“之”字形排队入场方式,游客则有序地沿着人行道上的“之”字形通道缓慢进入景区。
来自湖南的游客王丽丽说:“在人山人海中特别容易烦躁,好在人们大多心平气和,互相谅解,所以不会太影响观光和购物体验。”
尽管游客的文明素质有所提高,但车窗抛物、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到此一游”的“题字”还时常可见,文明旅游的教育和引导仍然“在路上”。
有媒体报道,国庆期间,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岩石上被游客留下刻痕和划痕。景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些被游客留下刻痕的岩石,600年也恢复不了原貌。
对不文明行为亮出“红牌”
旅途中的言行,折射出的是社会文明水平。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认为,游客的一言一行,既承载着国家的形象,也体现了文明程度和素质修养。
根据旅游法,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同时,导游和领队也应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就在十一假期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3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其中,今年6月为拍短视频在马来西亚水上清真寺的矮墙上跳热舞的河北游客王某、张某违反当地宗教禁忌,事件相关视频经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后,引起当地社会不良反响,有损中国游客的文明形象。此外,湖北游客彭某在大理市游玩的过程中用儿童玩具击伤红嘴鸥,事件相关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当事人受到民众谴责。
根据相关规定,经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评审委员会审定,3名游客纳入旅游不文明游客记录期限均为3年。截至目前,共有35人被纳入旅游“黑名单”。
多管齐下,让文明与旅游随行
不久前,“高铁霸座”当事人被罚受到广大网友“点赞”。业内人士认为,让违法犯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能形成明显的警示作用,有助于提醒更多游客文明出行。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可以进一步征求司法机构的意见,经由相应的法律程序,把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不文明游客的信息与航空、铁路、交通、海关、住建、文化以及金融监管等部门共享,探索将其纳入公民诚信体系建设的可能性,也可以指导行业协会共享不文明游客的信息,使之成为具有更强约束力的规范体系,让游客为不文明行为付出更大的代价。
上海市旅游局局长徐未晚介绍,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将建立旅游联合执法、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诚信系统和失信登记制度,加强旅游执法部门和质监部门的执法信息共享,对列入失信的企业和个人名单,实行信息互通互联。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完善文明旅游的监督管理体系,并加大实施力度。景区要科学规划发展,完善服务设施。同时,要抓好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在各级学校大力开展文明旅游行为教育,以这个群体的文明言行来促进家长及社会群体的自觉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