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飞来剪”失踪百年今现身
或为固定古代塔基构件,近期将在中华门展出
六朝时期的“飞来剪”。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近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征集到一件造型奇特的剪形铁器,重约500公斤。经过专家鉴定,这件剪刀状的巨型铸铁件就是民间俗称的“飞来剪”,年代应为六朝时期。据史料记载,南京曾有3件“飞来剪”,但仅有两件存世,而这一件正是失踪上百年的第三件“飞来剪”。据悉,这件“飞来剪”近期将在中华门瓮城内展出,未来将入藏城墙博物馆。
淮河中捞出六朝时期“飞来剪”
“飞来剪”又名“双铁镇”,因其造型奇特、用途成谜,被民间传说为天外飞来之物,故名“飞来剪”,被誉为“金陵第一奇物”。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件“飞来剪”长1.47米,宽0.94米,厚0.17米,整体结构呈剪刀状的X形,重量约500公斤。在铁剪交汇处的两侧,各有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形孔洞。
晚清名士甘熙在《白下琐言》一书中提到,当时南京城内有3个“飞来剪”,分别位于铁塔寺、灵谷寺和大报恩寺。三件“飞来剪”中,灵谷寺那件一直保存未动,铁塔寺那件辗转迁至南京博物院,而大报恩寺所存的一件则不知所终。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飞来剪”是从南京一位藏家手中征集而来,据称是其祖辈从秦淮河中打捞而出,之后一直保存至今。由于灵谷寺和南博的“飞来剪”传承有序,不出意外的话,新发现的这件应该就是大报恩寺遗失的“飞来剪”。
和灵谷寺、南博所存器物相比,新发现的“飞来剪”造型基本相同,尺寸也大致相仿。专家根据其铸铁材质分析,其年代应在六朝时期。
用途成谜,或为古代塔基固定构件
“飞来剪”到底有何用途,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有三种:一是镇蛟镇水之物,二是一种起重工具,三是用作固定古代宝塔塔基的构件。
关于“飞来剪”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北宋人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文中写道:“江岸砂碛中,有冶铁数枚,各重千斤,长一丈、厚二尺、四端平分燕尾,若两欤相向,中各有巨窍,径尺许……”但范致明也不清楚“飞来剪”的用途。
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提到当时民间关于“飞来剪”用途的两种说法:一说是铁塔寺米仓经常被窃,以此物作镇仓防窃之宝,“岁必祭之”;另一说是灵谷寺老僧称蛟性畏铁,故以其为镇蛟之物。不过,甘熙对这两种说法并不认同,由于当时南京的三件“飞来剪”均位于古代塔寺附近,他据此推测“飞来剪”是古代建造宝塔时,在桔槔(相当于吊车)上压重的坠子,将其压在一头,再把建筑构件举到高处。
法国传教士L.Gaillard在1893年撰写的书中,对南京的“飞来剪”有过专门论述。他认为,根据中国工匠的聪明才智,不会使用像“飞来剪”这样的起重设备,也不需要使用如此笨重且极不方便移动的“坠体”。Gaillard在一件“飞来剪”孔内发现有铅浇注过的痕迹,他据此提出,南京的“飞来剪”应该是宝塔塔身和带有“燕尾凹槽”的石质塔基之间的“结合体”,在铁剪的孔洞中镶入铆钉,再灌入铅水浇筑固定,起到稳固塔基和缓冲防震的功能。
“金陵第一奇物”将在中华门瓮城展出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已知存世的“飞来剪”共6件,除了南京的3件,另外3件存放在湖南岳阳楼。两地“飞来剪”的造型外观几乎一致,只不过岳阳楼的“飞来剪”被当地人称为“铁枷”,“铁枷”上的圆洞分布和南京的“飞来剪”稍有区别。
在1893年Gaillard的著书中,只提到了两件南京的“飞来剪”,当时存放于大报恩寺的那件已经不知去向。据此推算,此次发现的“飞来剪”至少已失踪100多年。如今,这件失而复得的“金陵第一奇物”近期将移至中华门瓮城内向市民游客开放,等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后再搬入新馆正式展出。
本报记者 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