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原因是什么,“活鱼下架”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于当前市场并没有足够信心。
■毛建国
近日有传言称北京水质污染造成淡水活鱼大量下架,媒体现场探访发现,的确有多家超市停售淡水活鱼。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网传北京市水质污染、水体污染导致淡水鱼污染的传闻不可信。部分超市停售淡水活鱼属于企业自主行为,北京从未统一下达停止销售淡水活鱼的通知。对于停售淡水活鱼的原因,超市解释称是根据季节变化及消费者购买习惯调整供货。
围绕北京“活鱼下架”,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荒诞的,是“超市鱼缸装修说”;最冠冕堂皇的,是“消费习惯变化说”;最雾里看花的,是“政府通知说”;最耸人听闻的,是“水质污染说”……其中,“鱼缸装修说”基本可以归结为段子一类;而“消费口味变化说”,看起来“很厉害”,但消费口味不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总有一个延续性;至于“政府通知说”和“水质污染说”,已经被否认,有关方面表示了“不可信”。
既然都不可信,那什么才是可信的?除了这几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活鱼下架”与国家食药监总局水产品专项检查消息泄露有关。新闻中有一句话,目前正处于全国统一的“畜禽水产品禁用物超标专项整治”时期,既然是整治,那就离不开抽样,抽样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兽药残留,更为凑巧的,北京就是传说中的抽检城市之一。
在一个过得硬的市场里,“专项整治”与“活鱼下架”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品质过硬,不管怎么抽检,都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是,万一品质有问题呢?或者,市场主体对于品质不是那么自信呢?所谓“信心比黄金还要重要”,可一旦失去信心,也就连黄铜都不如了。市场主体很有可能出于不自信,害怕抽检出来之后受到处理,从而主动采取下架应对。
叙述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出现的“主动打烊”现象。媒体早就有报道,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一些地方在暗访时,会要求一些小店小摊主动“放几天假”。何以如此?正是因为看到,并且知道这些小店小摊存在问题。如果正常营业的话,很有可能被暗访组发现问题,从而影响得分。也许,这里活鱼“主动下架”,与有些地方发生的小摊小贩“主动打烊”差不多。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除了各大超市,在农贸市场和水产市场上,鲤鱼、草鱼、黑鱼等活鱼都在正常销售”。出现这样一种反差,很可能是一种成本考虑。相对于农贸市场的小摊小贩,超市投资更大,对形象的依赖更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超市万一抽检出问题,可能的罚款以及停业整顿,特别是对品牌形象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一背景下,倒不如下架了事。
当然,所谓“抽检说”,也只是猜测,并没有得到权威证明。而在公众看来,不论原因是什么,“活鱼下架”事件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于当前市场并没有足够信心。这种不自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市场有点像“皇帝的新衣”,只是“说起来很美”。在一定意义上,北京“活鱼下架”是面多棱镜,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很多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