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近日,几段工人安全帽和领导安全帽对比的视频热传。一名工人师傅手拿两个安全帽,一个是领导用的红色安全帽,一个是一线工人的黄色安全帽,两者敲打之后黄色的安全帽破碎。昨天,应急管理部转发这段视频并发问:如果连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够实现生产安全呢?
安全帽,顾名思义,相关人员佩戴安全帽之后,生命安全才有保障。然而上述视频却显示,工人所用的安全帽被敲打之后就破碎,如此脆弱显然无法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对此,应急管理部的回应代表了舆论之问和公众之忧。
关于安全帽,我国有国家标准GB 2811-2007《安全帽》。为保障该标准落实,制定有《安全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等制度。但质量问题仍不少,譬如:2016年安徽省质监局披露安全帽产品抽查合格率为89.47%,即10%左右不合格。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4批次安全帽被检出不合格。
上述工人所展示的一碰就碎安全帽,应该属于不合格产品。工人戴着这种安全帽进入工地,看似有安全保障,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坚硬一点的坠落物就有可能击碎安全帽伤及工人身体危及生命。所以,应急管理部明确指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按说,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工人,所戴安全帽应该更“安全”,但实际情况是安全帽因为使用者不同而有质量区别。仅仅是某些施工企业歧视工人吗?未必,或许还有安全帽生产企业。笔者了解到,虽然国家对安全帽颜色区别没有明确规定,但很多行业都知道安全帽颜色不同含义不同,比如红色代表领导人员,白色代表安监人员,黄色代表施工人员(即工人)。不排除安全帽生产企业在质量上“因人而异”。
由于领导们主抓安全生产,或者领导决定安全帽采购,所以安全帽生产企业要讨好领导,不敢在红色安全帽质量上降低标准。而工人们无权无势,不会给安全帽生产企业带来好处,就降低黄色安全帽质量标准以节省成本。如果安全帽生产环节也存在歧视工人的问题,也是一种“生命歧视”。
从相关报道看,各级质检部门对安全帽质量比较重视,会进行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不过,无论是上述视频展示的内容,还是抽检发现的问题,都说明部分安全帽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对部分工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对此,要从多个环节进行有效治理。
首先,对安全帽生产环节进一步加强监管监督,防止“因人而异”制造。其次,对安全帽销售环节加大抽查力度,包括增加抽检频次,提高抽检比例。另外,对安全帽使用环节也要加强抽检,即工地工人手中的安全帽质量是否合格,应通过质量检验来确认。
其实,上述视频中工人对安全帽进行“碰撞试验”,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安全帽存在身份区别和质量差别,希望有关方面能真正读懂这一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