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学生的好办法,恐怕不是给他们建一个温室,来隔绝与外界的接触,而是要让他们懂得理性消费,给他们注入金融风险与法律边界的“疫苗”,让他们真正学会对自身行为负责。
■舒圣祥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范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为了满足学生金融消费的需要,鼓励正规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据9月8日本报报道)
所谓校园贷,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一种借贷金融服务。在校大学生通过校园贷网上平台提交个人身份资料,审核通过之后就能申请到一定额度的现金。自从大学生信用卡因为盛产“卡奴”被叫停之后,依托互联网的校园贷随即进入高校跑马圈地。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野蛮生长的校园贷,如撒向大学生的诱饵和鱼钩,挑逗和释放着年轻大学生的心魔。
近年来,很多缺少自控力的大学生,因此深陷校园贷泥潭,“裸条”泄露事件、校园贷跳楼事件等等,都曾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互联网金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活跃的大学生群体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校园贷只要不违法,原本无可厚非,但是,面对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的大学生,过度宽松的贷款条件,无疑是对过度消费的怂恿。
风险必须正视,漏洞必须堵塞,该查的查,该管的管;只不过,一禁了之能否解决问题,却是一个大问号。不可否认,大学生群体客观存在着金融消费的现实需求。甭管这样的需求,是理性的还是疯狂的,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禁止网络贷款机构搞校园贷,鼓励正规商业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就能确保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吗?有借款,就会有老赖,也会有还不起贷款的学生,这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禁止校园贷,是出于保护大学生利益的好意。但是,两厢情愿的事恐怕很难禁得住,无非是这个不让借了,就去找另一个借,校园贷没了,其他的“贷”可能就来了;互联网金融被赶走了,传统银行又带着“卡奴”回归了。
超前消费,面子消费,沉迷赌博,凡此种种,不仅要追问相关企业的责任和相关监管的缺位,更要追问大学生的财富观、价值观和法律意识。完全不顾自身还款能力乱借一通,不惜通过抵押裸照借钱买手机,不惜通过盗用同学身份借钱赌博,这样的大学生,在金融陷阱面前没有丝毫甄别防范能力,更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保护大学生的好办法,恐怕不是给他们建一个温室,来隔绝与外界的接触,而是要让他们懂得理性消费,给他们注入金融风险与法律边界的“疫苗”,让他们真正学会对自身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