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张鹏
一年一度的春季全国糖酒会历来被视为食品行业的风向标,而在刚刚结束的成都糖酒会上,同仁堂、江西草珊瑚、桂林三金、安徽广印堂中药、修正药业等数十家知名药企纷纷跨界推出植物饮料新品,意图寻找新的赢利支撑点。
凉茶引领 药企扎堆跨界
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粗略统计,除了最近加入的同仁堂外,市场上还有广药集团、云南白药、人福医药、香雪制药、贵州百灵、华润三九、太极集团、太龙药业、佛慈制药等数十家药企涉足保健饮料市场,在不经意间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保健风”。
事实上,传统药企涉足饮料市场早已算不上新闻,但要说最成功的,还得数凉茶产业。
相传清道光年间,广州爆发瘴疠,疫症蔓延。为挽救患者,民间郎中王阿吉历尽艰辛,寻找良药,最终得一秘方,研制出一种凉茶配方。这种凉茶不仅解除了乡民的病痛,还帮助人们躲过了天花。王阿吉从此声名大振,被誉为岭南药侠,还被道光皇帝召入皇宫,封为太医院院令……
提起王老吉凉茶的以往,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但让“凉茶王”名声大噪的,还是广药集团。而王老吉的成功促使了更多药企相继进军凉茶领域,如今的市场上,凉茶市场已经有了一个红罐、一个金罐,最近,同仁堂也杀入了其中,亮相的是黄罐,而早前还有麻醉药行业龙头老大人福医药推出的凉茶品牌清慕三花。据统计,在中国饮料行业整体进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2015年凉茶市场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10.6%,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趋势,位居饮料行业第四大品类。
与此同时,凉茶产业的兴起又让更多药企琢磨出药物和饮料结合的奥妙,纷纷打出药物保健饮料牌,比如星群药业的夏桑菊、三九集团的“999下火王”、天方药业的苹果醋系列、哈药集团的“苗条淑女”瘦身饮料、佛慈制药的甘麦大枣茶,还有江中药业的猴姑饮料、亚太集团的绿罐“呼吸宝”等。
碳酸饮料退烧保健饮品升温
有业内人士认为,药企跨界饮料行业,这是近年来医药企业转型“大健康”的典型风向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软饮料市场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来备受推崇的碳酸饮料逐渐“退烧”,甚至被不少消费者打入了购物“黑名单”。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消费者对饮料的口味需求慢慢转变为健康安全,同时中老年群体的壮大,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今后碳酸饮料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萎缩,而主打中药牌、美容牌、健康牌的保健饮品因为切合了当下国人对天然、绿色以及养生的消费理念追求,将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饮料市场主力军。尼尔森公司最新研究数据也显示,2015年中国的饮料市场比去年小幅增长1%。然而,消费者对于饮料的要求正越来越高,这为功能性饮料企业创新提供了发展机遇。数据显示,相比于2014年,去年功能饮料增长了7.6%,果汁增长了4.7%。对此,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范奕瑾认为,以天然和健康为重点的产品是十分贴合当前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希望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十分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同时,新兴中产阶级更愿意出于健康和安全考虑而选择高端产品。从2016年的预测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在这种形势下,药企瞄准机会,纷纷推出保健饮料,拓展消费市场。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药品市场的日益规范,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出,药物暴利也在逐步减少,而较之于传统医药,食品工业是更大的刚需市场。同时,朱丹蓬认为,饮料产品的生产门槛较低,这也促使药企扎堆进入饮料市场。而对药企来说,跨界做饮料在操作层面也有着诸多优势。药企开发保健饮料的长处在于从原材料到研发技术,从生产条件到场地厂房等都是现成的,不用从零开始。而且药企的品牌价值也会在饮料中得以体现,让消费者认为制药转而制饮品,从安全性、有效性上来说或能获得更多保证。
价格虚高 药企利润大
进入饮料市场的药企多、产品多,但价格可着实不便宜。记者在北京几家实体超市和网上超市发现,江中蓝枸饮料310毫升易拉罐装定价7.5元,王老吉虫草饮料310毫升易拉罐装售价10元,而与这些药企的保健性饮料相比,500毫升可口可乐的价格仅为2.5元。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很多人的回答是“太贵了”“除非上火才会考虑”。更有消费者直言,认为这些产品就是被冠上了养生保健的高帽,其实大部分售价全贴给广告费了。
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一些药企早已习惯了暴利思维,所以保健饮料的利润多数畸高,比如售价10元的某品牌保健饮料,成本只有不到2元。
标准缺失企业涉嫌过度宣传
然而,打上中药保健的饮料,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没有标准?到底能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保健作用?食用多了对人体有没有伤害?
采访中记者发现,确有消费者对保健饮料的功效提出了质疑。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贺鹏认为,虽然虫草、枸杞等具有滋补功能的原料在市场上售价和认可度较高,但是作为饮料的原料,相关部门却没有规定成分含量必须达到的值。所以,饮用饮料是否能够有产品所宣传的功效,消费者不得而知。而一旦产品的承诺含量大于事实含量,生产企业则可能涉嫌过度宣传,甚至虚假宣传。对此贺鹏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敢打“擦边球”,正因为我国对相关领域监管的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保健饮料质量和安全的监管,着手制订相关行业标准,让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维权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切勿被商家的宣传噱头给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