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贾珺)6月10日,北京市工商局发布流通领域服装、鞋类商品质量监测结果,共有95种商品不合格,其中,服装63种、鞋32种。不合格商品中售价千元以上的商品共计66种,占全部不合格商品的近70%。监测结果显示,市场上销售的中高端服装及鞋类商品质量不合格现象较为严重。
据了解,本次抽检的服装分为休闲类服装、毛纤维类服装、羽绒类服装三大类。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标识、纤维含量、染色牢度、pH值、甲醛、禁用偶氮染料、异味等多个指标。检测发现,标称“古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爱马仕(上海)商贸有限公司”“雨果博斯(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布里奥尼(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生产的不合格服装达63种。主要不合格问题为色牢度、纤维含量及标识不符合标准或明示说明。其中,有7种商品标识部分不符合标准要求;5种商品未明示其生产企业相关信息;7种商品色牢度项目不合格;37种商品纤维含量项目不合格,占不合格商品58.7%。
本次抽检的羽绒类服装发现22种不合格商品。其中,16种不合格商品羽绒检测不合格,近一半的不合格项目为含绒量和充绒量。含绒量和充绒量是羽绒服装的两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羽绒服装的保暖性能。由于羽绒在羽绒服的内胆夹层中,除非采取破坏性检测,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很难发现其中羽绒的质量问题。此次抽检不合格服装中售价千元以上的占全部不合格服装总数的81%。
本次抽检的鞋类商品主要依据QB/T1002-2005《皮鞋》、GB28011-2011《鞋类钢勾心》、QB/T2955-2008《休闲鞋》以及相关标准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标识、感官(外观)质量、剥离强度、外底耐磨性能、成鞋耐折性能、外底硬度、衬里和内垫摩擦色牢度、异味等项目。检测发现,标称“鸿晟鞋业有限公司”“吉米周(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俐哲商贸(上海)有限公司(经销商)”等28家企业生产经销的不合格商品32种。不合格商品中售价千元以上的占全部不合格商品的47%。
本次抽检发现鞋类商品的主要不合格问题为标识、感官质量、帮底剥离强度、勾心抗弯刚度等项目。其中,感官质量项目26种商品不合格,占不合格商品81.3%;帮底剥离强度项目11种商品不合格,占不合格商品34.4%;勾心抗弯刚度项目5种商品不合格,占不合格商品15.6%。
针对本次抽检发现的不合格商品,北京市工商局均已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要求不合格商品生产企业和有关经销单位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积极采取措施防范不合格商品再次流入本市市场;对不合格商品追根溯源,严查进销货渠道,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北京工商已立案51件,案件正在处理中。
●消费提示
劣质服装“熏人”
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除了关注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等要素,也需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看外观,查标签。看是否具有完整的标识,同时查看产品的做工是否良好并试穿查验服装是否适合及舒适程度。二是摸手感,闻气味。可以近距离闻一下衣服是否存在刺激性的气味,尤其是折叠带包装的产品。如果存在刺激性的气味,则要提高警惕,该产品可能存在甲醛超标、有异味等质量问题。
消费者在购鞋时应关注鞋号、鞋型,仅仅关注鞋号的大小,却不关心与脚的肥瘦相关的鞋型是不对的。应对照看一下同双鞋,检查帮面材料、颜色、花纹、绒毛粗细以及各部位尺寸是否一致。然后用手轻按皮鞋子口部位,检查鞋帮底粘合部位是否整齐严实,有无缺胶或开胶现象。另外,在商品购买后的一段时间内,尽量保存好有关该商品的所有凭证,包括购买票据、吊牌或说明等,其不仅可用于指导产品维护,还可以在出现质量纠纷时作为仲裁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