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投诉调查 >> 正文

投诉调查

新华人寿销售误导屡罚屡犯 客户存款变分红险
江苏消费网 (2011-11-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阅读:

一种理财产品能为您提供高过银行存款利息的收入,同时附送您一份保险,您是选择存款还是选择它?上海的陆先生选择了后者,却发现理财不成,存款变成了新华人寿的分红险。

对于银保渠道的销售误导,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屡罚屡犯,屡犯屡罚”仍然是保险行业的普遍现象。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在签约购买产品之前,一定要详细阅读产品条款。良好的契约精神,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有效措施。

存款变身保险 四万本金损失三成

2010年1月31日,上海的陆先生来到建设银行一家营业厅存款,没想到自己储蓄未成,却碰到了这“存款变保单”的麻烦事。

陆先生告诉《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当时营业厅里一位自称小炎的工作人员听说自己是来存钱的,马上热情的向他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她说有一款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开发的理财产品非常合适,只要我每年定存2万元,存满5年后即可出本,不仅利息比存定期高得多,而且还送保险。”陆先生说,“我以为她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听她讲解产品没有风险,是保本的,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我当场就同意购买这款产品并在银行窗口存入了2万元钱。”

彼时,拿到一份“保险单”的陆先生并未起疑,并在2011年3月按照承诺又往账户中汇了2万元。然而,随着“存款变保单”的投诉层出不穷,案例屡见于报端,陆先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成了销售误导的受害者。“我翻出‘保险单’仔细一看,才弄明白自己买的是新华人寿名为‘红双喜金钱柜年金保险(分红型)’的保险,根本不是什么理财产品!”。担心变成了事实,陆先生赶忙登陆新华保险网站和各大保险论坛查找这款保险的信息,这才发现保险条款与小炎介绍的完全不一致。

“我买的这款新华人寿这份保险虽然年缴期限是5年,但的保险期限20年,也就是说2030年前任何时间我想把钱取出来都属于退保,只能取回现金价值。”经过核对,陆先生发现如果现在选择退保,4万元的本金只能拿回29360元。

事后,陆先生先后几次联系了新华人寿协商解决,但均无果而终。“新华人寿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当时展业的业务员小炎已经离职,如果我执意退保,也只能按规定退给我大概七成的保费。”陆先生说,这样的损失让他难以接受,已经决定向当地保监局投诉。

一年投诉20余起 误导模式大同小异

银保渠道发展的蜜月期之后,销售误导投诉似乎已经成为了保险公司必须面对的阵痛。记者从口碑理财网了解到,今年以来,网站关于新华人寿遭遇的投诉共计26起,其中仅仅是针对“红双喜”系列产品的投诉就达到22起,大多直指营销人员一味强调红双喜产品的高收益和提供的保障,但极少提及此系列产品的限制性条件。

“当初买的时候以为是‘理财产品’,小炎拿了一堆文件让我签,我没来得及看,也看不懂。签字后他们就把文件收回了,现在我手里只有一张保险单。”陆先生说。

而根据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正式签发保单前,必须向投保人出示退保说明和保单前三年度退保金额,并逐一说明。保险公司必须在投保书中加印“投保人、被保险人声明”,声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在决定投保之前已经认真阅读并理解了包括签名要求、前三年度退保金额、犹豫期和保险条款的各项内容。

此外,上述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出具保单时应将该保单对应的现金价值表附在保单之上。而陆先生出示的保险单现金价值印刷在背面。“一般人的思路是盖单应该是合同的尾部了,除非特别指明有附件、附录,一般人很少认为背面还有正文内容。”陆先生说。

购买保险一年多尚不知保险条款,电话回访是否有效?陆先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己对电话回访早已没有印象了:“如果电话回访到位,我也不会交了两年前之后才发现问题了。”而《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中早已明确,保险公司对保险新单业务进行回访时,应确认投保人是否已经阅读并理解产品说明书和投保提示的内容,是否知悉保险责任、责任免除和保险期间以及退保可能受到的损失。

对于陆先生错将小炎当做银行工作人员,进而错将保险当理财产品的问题,监管层已经对此作出了规范。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在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时,应向客户说明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并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

销售误导顽疾难愈 购买还需详读条款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一波迅速的行业发展,但与此同时,销售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保监会一季度信访投诉处理情况显示,销售违规行为是人身险公司的投诉重灾区,占人身险公司违规事项总量的将近七成,而其中销售误导的投诉最为普遍。

口碑理财网特约保险分析师李彦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银保领域一直是销售误导的多发地带“银行保险方面的投诉,客户反映最多的‘存款变保险’问题,每一桩都剑指销售误导。”

针对这种现状,今年以来保监会已经加大整治力度,平均每月开出罚单过百,国寿平安,新华,泰康等公司悉数在列。宁夏,广东,安徽等地保监局也纷纷开展了针对销售误导的整顿。然而,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屡罚屡犯,屡犯屡罚”仍然是保险行业的普遍现象。

银保渠道的销售误导也导致了退保率的明显上升。事实上,据保监会统计显示,今年前9个月,寿险业退保率为3.14%,同比上升了0.96%。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主要以分红险等投资理财型保险为主,通常以高利率吸引客户购买,一旦发现实际利率达不到预期,就可能面临退保风险。

对此,李彦鹏提醒投资者,盲目退保成本很高,因此,不论是在银行,还是在保险公司,签约购买产品之前,一定要详细阅读产品条款。良好的契约精神,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有效措施。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