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投诉调查 >> 正文

投诉调查

沃尔玛猪肉门曝绿色食品困局:高价买心理安慰
江苏消费网 (2011-11-01)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曝光两个月后,沃尔玛销售“假冒绿色猪肉”事件依然余波未断。

本周一,沃尔玛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耀昌因“个人原因”辞职,坊间纷纷猜测是受“猪肉门”事件牵连。次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就沃尔玛猪肉事件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现在对内外资已一视同仁,希望外资企业能够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并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连沃尔玛这样知名超市的食品都有问题,我们还能信谁?”就像一条导火索,事件激起了市民心中对绿色食品的串串问号,甚至引起了政府部门以及国家层面的关注。

一方面是食品安全事件近年频频发生,一方面是国人对饮食质量的需求提高,以往有价无市的绿色食品渐渐通过超市菜场走进了市民餐桌。然而,这个标榜天然健康的新兴食品领域刚刚蓬勃,随即就被层出的乱象渐欲迷人眼,有业内调查更爆出,市面上仅有不到20%绿色食品达标,也许今后业界与监管部门仍须共同“给力”,才能令“绿色食品”这片的名义上的食品安全“净土”真正能名副其实。

●南方日报记者 欧志葵 谢庆裕

实习生 周杨媚 许俊峰

走访

“绿色食品”鱼龙混杂,消费者价高仅买“心理安慰”

截至昨日,重庆10余家沃尔玛商场仍处停业状态,已有多名人员被刑拘,事因普通猪肉冒充高档“绿色猪肉”销售被查。公众纷纷担心类似的以次充好会否蔓延到其它地方。

南方日报记者连日走访多家肉菜市场、以及广州市区的吉×岛、百×和好×多等超市,并无发现绿色猪肉的身影,但众多名目繁多,包装各异的号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同于AA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却令记者有点无所适从。

令消费者疑惑的是,即使绿色食品标志,其形状和颜色也各不相同,有些是绿框白底绿色字,有些则是椭圆形绿底橙色字体。

除了标识缺失,一些则标识扎堆。记者在超市发现,同一家食品公司出品的鲜鸡蛋中,既有绿色食品标识的产品,也有无公害产品,更有同是绿色食品及无公害食品认证标志的产品,混杂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

与普通食品相比,标称“绿色食品”的产品价格相对贵很多,比如超市里东升牌绿色蔬菜菜心9元/斤,普通菜心1.98元/斤,前者比后者贵了4.5倍。

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坦承,他们并不清楚了解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区别有多大,甚至有市民自创“虫洞多的蔬菜就是绿色食品”的土办法。

也有一位陈师奶认为,只是买个“心理安慰”。

业内曝料

达标绿色食品不到20%,网上1分钱可购“绿色标签”

根据广东绿色食品办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底,全省合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有256家,产品总数562个;有机农产品企业49家,有机农产品498个;总产量231万吨,监测面积115万亩,全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以上。

但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仅为官方检查经正规认证产品的结果,而且是抽检,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很可能大相径庭。

“目前广东市场上,真正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蔬果,不到20%。”昨天,广州田鲜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基富告诉记者。

广州某大型连锁超市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采购“绿色食品”时,该超市除了要求供应商提供食品供应商必备的“三证一照”外,超市方还会要求供应商提供权威部门出具的“绿色食品”认证文件,对于部分农场,超市方面还会派出相关人员前往考察,以核实“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情况。

然而仅仅查证也可能存在漏网之鱼。吕基富透露,部分企业可能真正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但实际上达标的仅有部分基地种植的,“其它更大量的产品则是通过向其它农场、农户收购而来。”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成本很低。“有些花几千元就可搞定,有些凭关系,也能弄到。”

 

症结

绿色食品投入大风险高,偷工减料铤而走险

真正达标的绿色食品为何少见?

据了解,我国对“绿色食品”制定有严格的一套标准,该标准比之普通食品,甚至无公害食品标准更高。有关专家指出,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等均有严格标准要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的众多所谓绿色食品难以达标,主要是因当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空气、土壤受污染程度。

除了对种植、养殖环境的高标准要求,种植绿色食品的投入和风险也远远高出普通食品。以广州田鲜公司为例,该公司在云南、宁夏等地的生产基地,每亩地的一次性基础至少2-3万元;同时,在日常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肥料、生产资料、天气风险、人工、管理成本等,也远远高过普通蔬果的成本,如其使用的有机肥料比普通肥料贵3—10倍,所采用的优质种子比普通种子贵5—10倍。此外,在流通成本上,由于要从远距离的地方,全程冷链运输,成本也比普通食品贵一半至一倍。业内人士指出,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投入,非大型企业和拥有农业专业团队者,难以承受。

漏洞

假认证、无检测,绿色食品行业监管失控

当前市场上“绿色食品”已然琳琅满目,表面繁荣背后却是“假证横行、竞争无序、混水摸鱼者”的泛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微博)认为,绿色食品市场出现乱象,首罪在于监管力度不足。即使认证公司是真的,由于认证公司的业务竞争激烈,认证公司往往只管发证,却放任事后监管,因而拿到认证的企业是否按照认证要求去做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同时,销售地的超市中认证产品也基本上无人抽检,因为认过证的与没有认证的,从外观很难判断出。

去年底的央视调查显示,在一些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农民坦言化肥照样添加,有菜贩甚至表示,每斤菜加五角,“有机”认证便可以办妥。

山西某食品有限公司张总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他做绿色玉米已经很多年了,市场上冒充的绿色食品很常见,“绿色食品认证3年办理一次,在这3年期间,很少有人来检查绿色食品,至少我没有碰到有人来检查我的玉米生产”。

“在绿色认证食品中,有机食品的标准虽然最为严格,但均为定性标准,这为认证的度量衡带来难度。此外,有机认证的市场化运作,容易令认证变成了钱证交易。目前有机食品是拥有代理权的一些民间机构或者国际机构来认证,他们从源头上监管的力度就参差不齐,一些机构只管收费,忽视审核,认证后抽查过松,甚至出现一次交费,终身贴标志也没人管。”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日远说。

郑风田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整个绿色食品行业的规范。

广州监管部门也注意到当前绿色食品行业的混乱。本月12日,广州市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曾组织全市16家绿色食品企业召开全市绿色食品标志专项整治会议,广州市绿办黄邦海主任在会议上要求,各绿色食品企业一定要自律,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绿色食品标准要求,认真组织生产,守法经营,做好农产品、食品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提升广州绿色食品品牌形象,促进广州绿色食品健康发展。

编辑:孙林美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