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昆剧院在南博演出《牡丹亭》选段
《法老·王》展览海报
国家文物局今年7月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我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全国第五、参观人数全国第一,2016年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8512万人次,比第二名高出2500多万人次。继在全国最早全面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最先基本完成县县有博物馆的目标后,我省博物馆近年着力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主题性策展、创新展陈方式、开发文创产品、加强志愿服务等方式,让曾经“高冷”的博物馆更亲切可感,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和获得感。今天,逛博物馆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展览:
让观众拥有更多体验感和获得感
【实景】“叩别慈母来投亲,跋涉千里受苦辛……”10月7日,南京博物院小剧场,“锡剧王子”周东亮正在台上表演全本锡剧《珍珠塔》。获过梅花奖、文化奖等无数大奖,大江南北登过的舞台不计其数,但在南博小剧场,面对现场330名观众,周东亮的感觉还是有些不同——在这一刻,所有演员和整出《珍珠塔》都是博物院里的展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通过表演,实现了活态展示。
除了小剧场,南博还有一个带着老式戏台的老茶馆,花10元钱买杯茶,就可以坐在八仙桌边,在锣鼓点里丝竹声中,看演员们从“出将”门上场,唱念做打一番,由“入相”门退场。
【解读】“每周二到周六,老茶馆里表演经典折子戏,周六和周日,小剧场表演全本经典戏剧,每年还聚合全省锡剧院团搞联盟,邀请梅花奖得主参演梅花戏剧节。”南博非遗所长陆建芳对记者说,“在南博表演过的有江苏的昆曲、南京白局、苏州评弹、徐州琴书,外地的越剧、晋剧、陕西老腔,还有日本能剧等,这种活态展示让博物馆变得更好看更好玩,仅2016年非遗剧目表演就达414场。”
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它们让人走进历史和艺术的世界,领略逝去的时光以及远方的世界。
就在昨天下午,南京市民肖征宇站在南京市博物馆《China与世界——海丝沉船与贸易瓷器展》展厅里,看着文物说明百度了一下,惊讶地发现一件瓷器上柳树纹样居然寓意一个英国版的“梁祝”故事,他对记者说:“这原本是英国商人为‘情怀促销’而编造的中国故事,最终却成为当地经典传说。”展览中300件文物来自全国22所文博机构,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说:“以前办展主要是自己馆里有什么就展什么,现在‘一个主题多地借展’模式越来越常见,观众可以更全景更宏观地看到某段历史的断面。”
越来越多的策展让观众跟着展览走近一个主题、一段历史。《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帝国盛世——沙俄与大清的黄金时代》是南京博物院近两年的年度特展,都是通过文明的对比观照中华文化,成为全国博物馆创新办展的典型案例。比如《法老·王》展览,将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在展览中对比呈现,通过文物背后蕴藏着的众多故事,将两个文明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车宁自豪地对记者说,近年来,我省博物馆年均参观人数增长超过10%,每年多接待七八百万人,意味着在人力、财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多办了一批博物馆。
文创:
为游客留住美与时光
【现场】10月8日,苏州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蒋菡在馆内3处艺术品商店巡视,发现国庆节前刚刚上架的“唐寅泡袋泡茶”已在店内2000多种文创产品的销售中上升至第5位,这让她很开心。这款文创把唐寅作诗、睡觉、袒胸露腹晒太阳的形象卡通化,再配上塑封的图文版《唐伯虎小传》,使喝茶这件事变得风雅又有趣。
【解读】苏博有五大文创明星,除“唐寅泡”外,还有以国宝秘色莲花碗为元素的曲奇、文征明手植紫藤的种子、根据文征明印章设计的汝窑衡山杯、向苏博设计者贝聿铭先生致敬的“山水间”文具置物座,它们把苏州特有的江南风雅做成了吸引年轻人目光的文创产品。
“我们今年的文创销售将会超过1000万元。”蒋菡的观点是,“对博物馆文创来说,赚钱不是最重要的,但钱是一把尺子,能测出观众对我们的认可度;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传统文化传递出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苏博文创的精神内核是:在博物馆‘贩卖’美与时光,用匠心原创传递历史背后的精致与悠长。”
今年3月,全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全省共有37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成为试点单位,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为期2年的探索试点,一场新的体制机制创新已经拉开大幕。
对于文创衍生产品开发,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将之理解为博物馆的“供给侧改革”,是展览和服务的延伸,目的是为了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他将这些文创产品称为“新中式”:“把传统元素现代化、生活化、卡通化,小到书签、餐具,大到服装、家具,都适应今天的审美和舒适要求,做到‘越中国,越高贵’。”
南博慈禧“大雅斋”系列,徐州汉代玉龙系列,扬州霁蓝釉梅瓶系列,南通蓝印花布系列,南京市博物总馆粉彩万花瓷衍生的“粉彩万家”系列……越来越多的江苏博物馆文创成为爆款,它们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份趣味和温度,让古老的博物馆在今天越来越散发出时尚的气息。
志愿服务:
为逛博物馆平添一份温情
【目击】10月14日星期六上午,志愿者励宁高穿着被称为“六朝青”的志愿者制服,脖子上挂着志愿者证,为一批20人的观众作讲解服务,斑白的头发使这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显得可信又亲和。
他问观众中两个小朋友分别家住哪里,然后说:“你住清凉山边,那里以前叫石头城,是孙权在南京建都的起点;你住长江路,恭喜你,你可能住在六朝的宫殿里哦。”
【解读】六朝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李舟告诉记者,近百人的志愿者“六朝青”不仅提供日常的引导、讲解服务,还丰富了博物馆的服务技能,有动物园工作背景的志愿者开设动物主题文物讲座,当化学老师的志愿者办了做六朝图案肥皂的社教活动,而来自培训公司的志愿者每次都能把活动现场搞得热热闹闹。
如今,在全省各大博物馆,志愿者已经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而要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光有奉献精神还不够,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同时要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专业水平,擅长表达,每周至少保证3小时在博物馆进行志愿服务。而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水平,直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为参观体验增添了一份温情。
藏品捐赠同样是衡量城市文明的标尺。今年1月正式开馆的宜兴市博物馆可以说是宜兴市民合力捐出来的文化殿堂,馆长邢娟接受采访时对此如数家珍:“我们接受社会藏家捐赠的各类藏品近3000件,其中宜兴籍名人藏品1751件,宜兴籍书画家吴冠南先生个人藏品及作品126件;钱松喦后人钱春涛女士无偿捐赠钱松喦、钱紫筠书画作品44幅;古建收藏家张裕国无偿捐赠300余件明清老家具、民俗老物件……每次走在展厅,我都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感到无比自豪。”
吴冠南退休后回到家乡宜兴居住,他捐赠的藏品包括吴昌硕和徐悲鸿的对联,郭沫若的信札和陈半丁的山水。偶尔他会到博物馆转转,看看曾多年陪伴自己的藏品挂在展柜中,供更多人观赏。他说:“我只是众多捐赠者中的一个,如果我们化私为公能让这座城市更美好更温暖,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