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燕达国际健康城养护中心老年大学开设的书画课受到入住老人的欢迎。
图二:养老社区景色宜人。
■本报记者 李建 文/摄
京籍老人到津冀养老的最大门槛——医保异地即时报销难有望在今年9月底被拆除。这一不久前从北京市民政部门传出的消息,或许会让更多京籍老人动了心:远离京城的喧嚣与繁华,找一处离家并不远的宜居之所颐养天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更何况,养老院的服务性价比相对要高不少。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签署《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确定京津冀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起,京冀养老产业联动从概念逐渐变为现实。
先行者
“假如今年9月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真能实现,那住这儿就更舒心方便了。”7月12日,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燕郊镇的燕达国际健康城养护中心,刚参加完集体健身活动的沈奶奶一边舒展着小臂,一边爽朗地笑着说。
76岁的沈奶奶退休前是北京市某中学教师,两个孩子都在国外,因为感觉年龄大了,做家务逐渐力不从心,所以两年前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套房子租出去,和老伴儿陈大爷“拎着包儿”出了北京城。
沈奶奶和老伴儿选择的养护中心就在潮白河边,距离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仅2公里。和北京城里大多数的养老院不同,这家从2006年就开始建设的“医养结合”养护中心,将养老院与燕达国际医院建在一个大院里。
“这儿啥都好,就有一点不太满意。”沈奶奶说,老年人上岁数了不是这病就是那病,虽说这儿的医院看病能用医保报销,可每次都得拿着手续回原单位找财务,而医保卡还得在北京的医保部门压半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要想看病只能全部掏现金。
对此,燕达医院医保物价部主管吝卫敏告诉记者,按照2015年3月京冀两省的框架性协议,燕达国际医院成为全国跨省异地医保推进样本,但因即时报销无法实现,在该中心入住的京籍老人看病后报销,普遍要走一到四个月不等的的流程,这还不算报销前复杂的异地安置手续办理时间。
此外,由于异地互认难(即国家没有统一各地医保目录库和收费标准),有时候,仅因为手术名称不同,一些京籍老人在燕达医院就医后,到北京却无法报销相关费用。
即便如此,选择跨过潮白河养老的京籍老人依然逐年增加。该养护中心营销总监李东辉告诉记者,2011年初中心对外开放运营后,目前已有超过1200名老人选择长期入住,其中98%的老人来自北京。
吸引老人们“离京出走”的还有远离京城二百余公里的塞外老城张家口。张家口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朱科长告诉记者,近两年,每年都有大约120多名京籍老人选择在夏、冬两季分别拿出两三个月时间在张家口的养老机构中小住,全年常住人数大约30余人。
这个低到似乎完全不具样本意义的数字,在张家口市民政部门看来,却意味着“初步的候鸟式养老需求已经开始显现”。而随着未来张家口与北京之间的交通连接更加快捷紧密,拥有丰富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张家口势必将吸引更多“候鸟型”京籍老人前往度假养老。
比较优势
“除了房子没过来,感觉整个心和家都搬过来了。”7月10日,在燕达国际健康城养护中心一间60多平方米的包房内,80岁的陈大爷放下正在作画的毛笔,和记者谈起了他的新家。“像这样的一居室包房,一个月收费4000多元,餐费不到1000元。而在北京,相同级别的养老标准,月收费肯定得超过1万元,而且餐费要预交押金,如果哪天有事儿出门,饭钱还不给退。这儿就不一样,小份儿菜样数多,跟单位食堂一样充值刷卡,吃多少刷多少。”
健谈的沈奶奶则告诉记者,北京的养老院普遍比较小,想找个既有绿化又有水面的基本没戏。“房间都是宾馆式的那种标准间,一点儿家的感觉都没有”。“规模大,环境美。紧邻社区的三级大医院有北京名医定期坐诊,身边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又好,感觉很贴心。关了门,我们老俩口的这套一居室安静又私密,打开门都是同龄人,可以结交很多新朋友。”
说起为什么舍近求远,选择到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外省养老,沈奶奶和陈大爷的眉梢一直都是笑意。
《2015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等权威统计资料显示,仅按户籍人口推算,目前北京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300余万人,养老床位缺口接近5万张。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人。
与此同时,北京城区寸土寸金的现实也制约了当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北京的养老机构有八成位于五环外。而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曾表示,今后北京市内不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相较于北京,河北以及天津在土地价格、人工成本和消费支出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无疑缩小了养老机构服务成本和老人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经济学院社保系主任孙守纪,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等专家如此解读京籍老人们的现实选择。
资本布局
北京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当地的养老需求却越来越旺盛。京津冀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概念和路线图开始浮出水面:
2014年,几乎就在沈奶奶们拎包出京的同时,河北省部分地方民政部门主动提出要“探讨北京老人入住河北养老机构的可能性”,要“充分利用河北的资源,分解北京养老机构入住压力”。
从2015年11月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到2016年4月26日《河北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河北将建设环京津健康养老产业圈,京冀养老产业联动开始从概念逐渐变为现实。
而面对一个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养老市场,资本早已开始行动。
2015年3月底,距北京一个小时车程的河北省高碑店市,一个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医院、护理院、养老院一应俱全的养老社区嘉乐汇养生苑开工建设。
同年8月,与北京接壤的河北保定涞水县“祖冲之古镇”——阅唐山水养老服务项目已初具规模。8月14日,项目开发商与北京一福养老服务中心签订合作意向书,植入北京一福的服务品牌、服务理念、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建立居家养老示范基地,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政府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坚定了各路资本布局的信心。近日,距离4月26日河北省政府印发《规划》,明确要求解决三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问题不到两个月,从北京市民政局传出消息,目前国家正在建立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天津和河北地区有望在今年9月底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而2015年三地签订的《协议》中的利好消息,则在京津冀养老产业圈中再次发酵:为方便京籍老人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北京将按照“政策随老人走”的原则,在河北高碑店、天津武清等地的试点机构试行享受北京市养老床位运营补贴、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医保政策互联互通等政策。
政府的表态不仅让“环京养老圈”产生了更大的投资诱惑力,更让沈奶奶和陈大爷这样的京籍老人们对未来的“幸福指数”产生了更多期许。
而多位一直关注京津冀协同养老的专家则向记者表示,京外养老机构协调发展,既需要政府统一布局,更需要养老机构创新服务、细分市场。未来如何让北京庞大的养老需求如社会资本所愿“顺利流出、幸福外溢”,养老机构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