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五一”前夕,南锣鼓巷暂停接待团体游客,给胡同“减负”。小长假期间,虽然举着各色小旗子的团队游客不见踪影,但5月1日当天南锣鼓巷仍接待游客约9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人数并未减少。 本报记者郝军摄影报道
■本报记者 戴岱
摩肩接踵的游客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奶茶、臭豆腐小吃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遍地垃圾每天清扫六七车;居民对嘈杂的环境忍无可忍;房租上涨,元老店面纷纷逃离,文艺味儿不复存在……
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的北京南锣鼓巷终于不堪重负,宣布自4月25日起暂停接待旅游团。然而,这条始建于元代的老北京街区能否因“限团令”重现往日宁静?其原生态保护又该如何进行?
限流的五一仍然爆满
由地铁南锣鼓巷站往北几米,就是巷子南口。尽管北京市东城区交通支队在此安装了30个防撞箱,以禁止旅游大巴车停靠,但效果甚微。
“旅游团该来还是会来。”一位负责该区域安保巡逻的保安告诉记者,仅政策实施当天,就有十五六个旅游团来此观光。
北京市东城区旅游委下发的《关于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队的通告》显示,目前南锣鼓巷日均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周末超过5万人次,节假日超过10万人次。而按照国家旅游局此前公布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景区瞬时承载量仅为1.7万人。由此可见,南锣鼓巷客流已经严重“超载”。
尽管“暂停接待旅游团”可以看作是官方为其减负的重要举措,但作为一个开放的街区,南锣鼓巷想要完全阻止旅游团进入显然存在不小的难度。
“自南向北的主街道两边分布着八条胡同,它们都属于南锣鼓巷片区。”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用说,“这些胡同均与南锣鼓巷主街道相连,且未设门槛,旅游团可以从任何一个胡同口进入主街道。”
难点还在于无法鉴别是旅游团还是散客。中青旅遨游网首席品牌官徐晓磊表示,“如果旅行社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将游客在巷口解散,让他们自由参观,势必对监管造成一定麻烦。”“有政策就会有对策。”一位带团来此的甘肃女导游对“限团令”不以为然,“不让靠近停车,我就把车停在远点儿的地方;不让旅游团进,我就化整为零。”
由于南锣鼓巷知名度较高,所以即便是旅行社单方面取消该景点的游览,部分游客还是会私下和导游协商前往。“南锣鼓巷是有名的老北京街区,来趟京城,不到这里看看实在可惜。”来自湖南的游客章先生告诉记者。“不过,导游强调,所有人进去后一律不能戴旅行社发的帽子。”“虽然南锣鼓巷地区每天会派出6名民警、40名保安进行24小时巡逻,但由于‘限团令’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工作人员只能对旅游团进行劝导,不会强行限制他们出入。”东城区旅游委副主任宋叙无奈地说。
走上商业的不归路
伴随着游人的涌入,起初主打创意文化和“慢时光”理念的南锣鼓巷悄然变了味儿。
“商业味道太浓,丢了文化,丢了魂儿。”一谈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商会会长徐岩言语中既生气又无奈。在他看来,南锣鼓巷的“跑偏”绝非偶然。“客流量的增加让商户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益,最赚钱的是投游客所好的饮料,甚至是烤串和炸臭豆腐。特色咖啡馆、餐厅、创意小店的盈利逐渐减少,传统文化街就这样变成了俗不可耐的小吃街,着实令人惋惜。”
游客们更难以在此享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不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南锣鼓巷早已不复原来的宁静。”时隔9年,游客赵静再次来到这里,发现曾经的记忆都没了。“那时,在喜鹊咖啡,一人一杯,就能安静地度过一下午。”
然而,“喜鹊”咖啡如今已不存在,“原来的位置现在被改成三家店铺,卖油炸食品、饮料和泡芙。”不仅如此,就算换一家咖啡店坐坐,也很不舒服。“等位的人很多,后来的游客紧盯着你,让你坐立不安。”赵静说道。
与南锣鼓巷毗邻的帽儿、雨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共有住户1825户。如今的南锣鼓巷也让这些住户深感烦恼。“住在这儿,没一天消停,好好的日子全都给搅和乱了。”居民邓先生告诉记者,每天早上他都会被导游的大喇叭吵醒,而夜晚打算休息时,酒吧却在不停地放着音乐。
以前游客和旅游团还只停留在南锣鼓巷主街上,现在已蔓延到周边胡同居民区,即便门上贴出“私宅勿入”,游客仍然推门就进,“我家院里经常进来陌生人,拿着相机不管你同不同意,一通乱拍。”邓先生说。
一些游客随手乱扔垃圾更让当地居民忍无可忍,居民白先生说,“特别是夏天,垃圾的味道让整条街道变得臭烘烘的,家里根本不敢开窗。”
清洁员刘大姐每天要工作8小时,仅她自己负责的一小块区域,每天就能清理出六七车垃圾,“节假日每天能清理十多车。”
如何回到南锣的文化本位
700多年的南锣鼓巷,小到一块石碑,大到一座老宅院,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如何才能既让到访者领略到其中的文化韵味,又不打扰原住民的生活,南锣鼓巷需要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
回归本位,自然要找准历史的准绳。“历史上,南锣鼓巷定位始终是生活街区,即便是现在,这里也居住着大量老北京人。只是由于近年来旅游业态被过度开发,导致街区文化逐步凋敝。”王衍用指出,南锣鼓巷亟待重新调整区域定位,“有关部门首先要做的是把原有的民俗风貌恢复出来。要知道,游客来此的目的是看老北京人如何生活的,而不是看一条买卖街,所以应该首先保证巷子里最具北京特色且最原始的店面生存。与巷子文化特征不符的店面,该关就关。”
一位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对记者直言,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把文化古迹开放区与居民住宅清晰规范区分,“设立路牌指引,游客也就知道参观的重点了。”
但无论如何,早期的过度开发让管理者始料未及。如今,南锣鼓巷居民与游客之间积怨已久,仅靠限流也绝难毕其功于一役。去除3A资质,仅是去除了个概念,已根本无法改变其大众旅游功能。
“就算纯生活街区也不应排斥外人进入。”北京工商大学旅游营销系主任张运来认为,“南锣鼓巷的旅游品牌已经建立,即使政府不再对其进行宣传,来京观光的人还是会到那里去看一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堵’,而在于‘疏’。”他的办法是借助价格杠杆去调节,通过设立门票的方式,把对价格敏感的游客过滤出去。
“政府应从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增加南锣鼓巷同类旅游产品的供给。”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说,“北京类似街区、胡同还有很多,有关管理者应加大宣传引导从而实现分流,给已经错位的南锣鼓巷一个静下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