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 田珍祥)6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浙江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情况。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入手,一手抓医疗质量管理,一手抓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不仅不断缩小了区域间医疗技术能力和专科水平的差距,还建设和培育了医疗技术的高地以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日前,《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跟随国家卫健委和其他40余家媒体前往浙医一院、浙医二院、浙江邵逸夫医院进行深入调研。
浙江一院
48小时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术
器官移植手术因其难度大,成功率低,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最难手术之一。有这样一家医院,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术,这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
2017年3月20日,浙大一院包括院长王伟林教授在内的7位主刀医生和十几位助手医生、19位麻醉医生、30多位手术室护士,完成了1台心脏移植手术、2台肝脏移植手术、4台肾脏移植手术。同天,泌尿外科完成了4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神经外科完成了两台高难度开颅手术。
浙江一院降服“尿毒症”的奋斗历程也备受关注。资料显示,慢性肾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目前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已高达10.8%,患者数已超过1亿人。慢性肾脏病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俗称尿毒症。
尿毒症患者体内各种毒素和代谢废物不能通过肾脏排泄,大量积聚,导致患者出现吃不下饭、走不动路、晚上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导致心跳骤停和死亡。在中国古代,尿毒症被称为“关格之症”或“癃闭”,意即上下不通,是必死之症。据统计,目前我国尿毒症患者已高达150万至200万,对患者造成严重痛苦,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尿毒症诊治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为了降服尿毒症这一顽疾,浙大一院几代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艰苦攻关,从跟踪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发展,最终成功超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采用肾脏移植联合供体骨髓输注的方法,显著减少了排斥和免疫抑制剂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成功了适合国人的“肾脏-骨髓”联合移植技术,达到诱导“免疫耐受”的目的,成为国际上第3家成功开展这一技术的单位。首例患者已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健康存活近8年,成为我国第一例无免疫抑制剂长期存活的肾移植受者。实现了肾移植患者不用免疫抑制剂长期存活的梦想。
截至2018年6月20日,浙大一院累计完成肝移植2417例、肾移植5613例、骨髓移植1700余例、肺移植 29例、心脏移植27例,整体移植存活率全国领先。
浙江二院
心血管创新享有国际声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前身广济医院)(以下简称浙江二院)创建于1869年,是浙江省西医的发源地,也是国内首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989年)。百年前,浙医二院创建了浙江省第一家医科学校、产科学校、药科学校,是国内最早的西医院校之一。
浙医二院心血管内科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心脏专科,以心脏疾病的介入治疗作为学科发展方向,在复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力衰竭、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的研究,尤其在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领域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
据介绍,心脏瓣膜疾病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在老年人当中发病率达13%,其中约1/3的重症患者在1年内死亡。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胸手术,心跳要停跳,借助体外循环,手术风险大、病人痛苦多,很多老年人、或者非常重症的晚期病人根本耐受不了手术。
中科院两位著名芯片科学家兄弟的母亲,身患严重类风湿,同时肺部纤维化,伴有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生命危在旦夕,兄弟俩便带着年迈的母亲特地从北京赶来浙医二院治病,效果非常好。
来自东北的八旬音乐教授杨女士,因罹患晚期心脏瓣膜病,四处寻医碰壁,万念俱灭几欲轻生。身心绝望之时,她找到了浙医二院,心脏瓣膜团队不用一针一线,通过心导管就巧妙地帮她换了心门。
著名心血管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介绍,手术将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病的年死亡风险从传统药物治疗的50%下降至9%,且大大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此外,浙医二院急诊中心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日间手术病房的建设,也成为全国标杆。以日间手术病房为例,所谓日间手术,就是病人在同一个工作日完成手术或操作并出院。这些手术以前都需要住院3-4天,甚至更长时间。
浙医二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日间手术的单位之一。2005年率先推行,在心血管造影、白内障手术等条件比较成熟的少数病种尝试术后当天出院。2011年,正式在全院运作,并成立专门的日间手术病房,床位42+21张,搭建连廊,贯通楼宇,实现病区、手术室一体化,让患者转运时间“零”浪费,有效地整合资源,极大地提升效率,现在基本是全中国最大规模的日间手术病房之一,已接待数百次的海内外同行们的参观交流。
2017年,日间手术量达1.8万台,占住院手术总量24%以上。目前,医院准入的日间手术病种80余个。近期,该院又进行了新一轮日间手术准入评估,预计今年日间手术超过百个病种。
邵逸夫医院
21年不设置门诊输液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从建院之日起,就不设置门诊输液室。这是邵逸夫医院在建院初就引进的美国先进管理模式之一,至今已坚持了21年。该院是国内最早实行委员会管理模式、门诊不输液、主治医生负责制、患者就诊一号终身制、掌上电脑执行医嘱、IPAD移动查房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保障患者质量和安全的医院。
“竟然没有门诊输液大厅、少了很多吵杂。”这是记者来到邵逸夫医院的第一印象。每到流感高发的季节,不少挂着吊瓶的人把医院座椅坐得满满当当。“感冒发烧,打点滴好得快”,对于现在人们来说输液几乎是一个万能的方法。
但不止“门诊不输液”这一特色,“病房不加床”“主治医生负责制”等都是邵逸夫医院一直以来的坚持。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但在我国这种情况缺恰恰相反。输液见效快,主要是因为药物的用量增多了,而且输液会造成抗生素的泛滥。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份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
“因为住在走廊、过道上的病人,没法享受到病房里病人同质的医疗服务,所以我们通过技术和细节、流程的优化,在不加床的情况下,让更多病人在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质量的同时,能有更好的就医体验。”入院准备中心的徐玉莲主任介绍到。
蔡秀军教授的完全腹腔镜下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和范顺武教授的改良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技术,在全球顶级学术杂志Nature上获专题报道并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姚玉峰教授的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法成为美国眼科医师教材书中独立的章节。
邵逸夫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立入院准备中心,减少手术病人的住院时间。患者可“一站式”完成所有入院前检验检查以及术前麻醉会诊,缩短术前待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目前,邵逸夫医院平均住院时间6.52天,位于国内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时间最短之列。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介绍,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不仅惠及了国民健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扬。近期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结果显示,我国从2015年的第60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名,短短一年间上升了12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