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信息要闻 >> 正文

信息要闻

整治“现金贷”应三管齐下
江苏消费网 (2017-09-07)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只需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几千元。今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速崛起。然而,前景看好的“现金贷”却深陷“裸条”风波,各种因“现金贷”导致的悲剧也屡见报端(详见8月21日《经济参考报》)。人们不禁要问:“现金贷”到底是诱人的馅饼还是吃人的陷阱?

  我们不妨从报道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报道称,杨宇一开始只是想买新手机,看到每月只要200元利息就可以在“现金贷”平台借到款,便当即办理了借款。但此后因失业无力偿还,管理费和逾期费每天高达100多元。于是杨宇先后从20多家“现金贷”平台借款,拆东墙补西墙,本息很快滚雪球般达到两万多元。此后,杨宇父母接到催收信息,当他们找亲友东挪西借并全部偿清贷款时,本息已从当初的两万多元增至10余万元。

  显然,“现金贷”在杨宇借款买手机时确实帮他解决了燃眉之急。然而,借贷平台畸高的利率和逾期费用、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也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他。

  据了解,“现金贷”的定义,普遍被认为是借款金额在5000元以下,借款周期在30天以下。由于其具有无抵押担保、小额短期、方便灵活等特点,其一诞生便得到社会相关人群如大学生、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等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和青睐。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现金贷”市场活跃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市场规模未来可达到万亿元级别。目前,市面上打出“现金贷”旗号的互联网平台有上千家。

  虽然“现金贷”门槛低、流程简单,但是利率畸高。“现金贷”的年化利率通常在50%-200%,一些极端的甚至高达600%。不过,由于借款人所借金额不多,所以对平台利率不是很敏感。另一方面,“现金贷”平台通过多种手法掩饰高利率,这种“不透明”成为消费者中招的主要原因。“现金贷”平台一般都闭口不谈利率,他们将“利率”这一敏感词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手续费、服务费等,这样就规避了法律红线。有的还通过“砍头息”来变相提高利率。例如,消费者需要借3000元,但实际到手的只有2800元。

  除了 “利率不够,其他费用来凑”的现象,如果消费者逾期还款,则逾期费用犹如滚雪球般地增加,往往最后所还的逾期费用会是本金的数倍。

  而在借款人这边,迫于压力或受催债人“指点”,有的借款人只能去其他平台借贷还钱,并不停地“借新还旧”,利滚利的结果就是,总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引发个人债务雪崩。

  事实上,这种多头借贷并非个例。多家持牌征信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现金贷”行业的多头借贷比例已超过50%,个别平台高达70%以上,甚至有的客户同时在上百家平台借款。

  面对“现金贷”乱象,今年4月,银监会发文明确要求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随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地开始整顿“现金贷”业务。今年8月,上海黄浦区在全国首次对 “现金贷”利率封顶,要求不得超过36%。同时,不得收取砍头息、服务费不能在本金中扣除、不得打乱还款顺序、不得进行暴力催收。但是,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监管政策正式落地。

  个人以为,要防止“现金贷”行业“劣币驱逐良币”,根治行业乱象,应该三管齐下。

  首先,要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政策。“现金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不宜一棍子打死。但是,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一是做到信息透明,防止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平台在开展业务时,一定要做好信息告知,严禁误导消费者;二是设定利率上限,实行金额控制、费率控制和总负担封顶,确保本息总额不会无限制增长;三是禁止暴力催收,防止侵害消费者人身权、个人隐私权,坚决打击“裸贷”等违法行为。

  其次,要强化平台责任。目前,多数“现金贷”平台的风控为零,放款门槛也极低,而坏账的控制仅依靠畸高的利率和规模化的交易来稀释,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要引导平台改善产品设计,强化风控管理,有效降低借贷成本和风险。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形成行业自律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只有这样,“现金贷”才能够形成一个更加规范、健康、透明的市场环境。

  再次,要加强消费者教育。“现金贷”借款人陷入债务危机,与对自身还款能力认识不清、欠缺金融知识、缺乏诚信意识等密切相关。相关部门要教育消费者学会甄别平台资质,量力而行借贷,制定出相应的还款计划,切不可陷入“连环贷”“多头借贷”怪圈。另一方面,当遭遇黑平台时,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学会通过法律渠道保护自己。(聂国春)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