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珍祥)3月21日,《中国消费者报》刊发了《暗访互助献血灰色利益链》(详见3月21日1版),对一些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互助献血利益链进行了报道。3月24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回应《中国消费者报》称,互助献血灰色利益链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血液供求的阶段性紧张和管理不到位,在严厉打击非法买卖血液的同时,呼吁启动信用监管,让“血头”寸步难行。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承担北京市医院80%左右的血液供给,不少互助献血都在该中心完成,这里也成为一些“血头”的聚集地。
“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季节性献血人员不等、血液保存时间等问题,会出现一定时期的血荒,一些不法分子就会借机钻空子买卖血液。”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对记者说。
“春节前后采集的献血相比其他时段要少,血液供求紧张,‘血头’比较活跃,而血液中心无法界定互助献血者的身份。”刘江说,“我们修改了《互助献血申请书》,在上面告知《献血法》和《刑法》有关买卖血液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希望能起到震慑作用,但收效甚微。”
刘江介绍说,2015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采血同比2014年增加了10%,全市增长6%,而全国增长还不到2%,在这种情况下,供血依旧紧张。“北京的优秀医疗资源和外地相比较多,病人流动性较大。血液供应有其自身特点,会因季节性而变化。血液储存期限一般是28天和35天,保存日期过长,红细胞的功能和血氧能力衰减,不利于使用,而且采集过多还容易造成浪费。北京市的无偿献血,一半以上用到了一些跨地区医疗的患者身上。急救用血占供血的比例不到20%,其他80%大多数是用在择期手术上。造成‘血荒’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家属出于患者在医院住宿成本等方面考虑会迫切需要安排手术;另一方面,也有血液本身的特性问题,‘血头’就会借此钻空子买卖血液。”
“记者报道中发现,一些本来无偿献血的人被拉去有偿献血,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不多。”刘江回应称,这种乱象应该治理。
刘江介绍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与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签署了共建协议,海淀分局刑侦支队专门派人在血液中心驻扎,以此来打击“血头”。今年1-3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联系配合警方,抓获3名“血头”。“但也面临困难,主要是‘血头’和一些卖血者大多是无业人员,查证和管理困难,即使抓起来,如果不能追究刑责,到最后也只能释放。”
“解决血液买卖最好的办法是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不缺血,‘血头’自然就会消失。”刘江说,有关部门在加大打击买卖血液行为的同时,还要从各方面做工作,推进无偿献血来满足供血需求。
“比如用血方面,可以专门出台措施,规定不管献血者在哪个地区献血,都尽量保证其优先用血。”刘江透露,血液中心目前正在与财政部门等沟通,准备推出一项新措施,尽可能简化报销手续,以此鼓励大家献血,从而满足医院医疗用血需求,让“血头”没有生存空间。
刘江认为,目前打击“血头”和买卖血液方面还缺少信用约束和信用监管体系,“如果把一些不够刑事处罚的买卖血液的嫌疑人和多次卖血人员的拘留记录、买卖血液的行为记录在案,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在以后工作、银行贷款、购买车票等方面都受限制,这样对不法分子也是一种约束。”
“针对各地献血档案没有联网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献血数据库有端口可以让公检法机关查询每个人的献血走向。如果上级部门或者国家卫计委建立统一的全国联网系统,我们会对此进行支持。”刘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