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军
童年就是游戏的时光。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游戏已经逐渐从“做游戏”发展成为“玩游戏”。也就是说,需要儿童动手和亲身参与的游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由成人设计出来的游戏程序。
那么,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呢?
游戏APP是把双刃剑
“小孩子抱着智能手机和小平板就不撒手,随便就可以下载和玩游戏,而且没有任何限制。”北京消费者曾女士的孩子今天才3岁,对于智能手机里游戏APP,她有些无可奈何,“这些东西小孩太会鼓捣了,大人还不知道怎么弄呢,小孩子就会玩了。”
调查发现,不管是安卓系统还是苹果IOS系统的智能手机,都有大量的免费类游戏可供下载。而自2007年4月15日起,原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的防沉迷系统,以及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启动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工作的通知》中所包含的全国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均未涵盖手机的在线游戏。
“APP游戏下载,本来是方便成年人的,但可能缺乏对儿童玩手机游戏的考虑,所以这种便利就成了双刃剑,只能靠家长控制不让小孩过多接触手机和平板电脑。”对于智能移动终端的APP游戏,从事APP开发的北京某IT公司负责人韩先生表示为难,“还有就是设置下载账号和密码,虽然大人用起来也麻烦点,但多少可以抑制儿童随意下载游戏。不过,对玩这些游戏,目前也没有好办法,不能什么游戏都实名吧,那样太不方便了。”
儿童智慧被人为低估
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儿童游戏都主打“益智牌”,导致一大批“益智类”游戏迅速风靡。这些游戏的共同特点是上手很快、很容易学会、不需要特殊的知识储备。在苹果“APPStore”输入“益智游戏”进行查询,共查询到7429款游戏。在电脑网络上搜索“益智游戏”,数量更为惊人。但是,部分游戏内容与“智力”和“益智”的关联并不明显。“都说自己是益智游戏,很多其实就是弱智游戏!说不好听点,设计游戏的人未必知道什么才是智慧,更谈不上怎么开发智力了。”对于部分游戏打出的“儿童益智牌”,从事游戏开发多年的北京某IT公司副总经理贺先生认为值得商榷,“到底什么叫智慧,怎样才能帮助儿童去思维,去增长智慧,这是现代科学也没有解决的问题,直接声称益智,确实有些草率。”
据BBC和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研究结论表明,部分益智游戏并不能真的提升人们的推理、记忆、解决问题的能力,唯一获得提升的技能则来自于完成游戏任务本身所需要的具体技巧。
部分游戏内容粗制滥造
“很多游戏就是简单的对战之间的重复,并没有相关的基本常识的介绍,小孩靠什么来判断好不好玩呢?就是可重复性和画面色彩这些内容。”对于部分儿童类网页游戏的设计,从事APP游戏开发多年的北京游戏工程师金先生表示遗憾,“很多都是简单的模仿,真正沉下心来研究儿童心理、踏踏实实做开发的太少了,没办法,这是市场决定的,好的游戏不一定干得过模仿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手机游戏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恶意模仿。因为申请专利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而在此期间,模仿产品很快就会上市来争夺市场。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的过度介入,导致投放市场的新品呈现跳跃式增长,不仅游戏、传媒、文化公司纷纷涉足,甚至连一些传统制造企业也开始插手。在资本的助推下,越来越追求短、平、快,“山寨”成了“一夜暴富”的捷径。一旦某款手游产品反响火爆,立即就会引来争相效仿者。
对此,金先生的看法较为客观:“都是市场给逼的,没有追求质量的时间和空间,一是创意保护问题,二是手机游戏的生命周期都比较短,所以都追求快速上线,快速变现,内容和质量自然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