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荣公司沾满油渍与灰尘的口罩切片机。
2:黄荆村家庭作坊内,被随意堆放的口罩包装物。
3:黄荆村的家庭作坊,女工边看电脑边整理口罩半成品。
■本报记者 郑梦超 吴采平 文/摄
雾霾持续之际,口罩成为消费者重要的防护工具。据了解,除了时尚棉布类口罩(注:本报3月14日刊发的《探访胶州口罩村》报道,曝光了山东省胶州市一些厂家涉嫌使用服装下脚料作原料生产棉布口罩的现象,引起强烈反响),在普通药店便可买到的一次性无纺布口罩 (以下简称一次性口罩)也被消费者广泛选用。近日,本报记者到国内最大的一次性口罩生产地——湖北省仙桃市调查发现,当地不少家庭作坊违规加工生产一次性口罩,多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反相关卫生标准,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1现象
一次性口罩热销
3月17日,北京再次迎来雾霾天气。在户外活动的行人中,佩戴口罩的比例明显增多。
“这种口罩是医用一次性口罩,戴一次就得扔。与其他类型的口罩相比,我觉得这种口罩在防PM2.5上更有效。”北京市民孙女士正戴着一款蓝色的一次性口罩在某银行ATM取款机前排队。她对记者说,与棉布类口罩及专业防PM2.5的口罩相比,医用一次性口罩既便宜实用,又透气舒适,“这款口罩算下来5角钱一个,是我在药店买的。这种口罩可以用于医疗领域,我觉得相对许多棉布口罩来说应该更卫生。”消费者孙女士说。
据了解,医用防护口罩由口罩面体和拉紧带组成,其中口罩面体分为内、中、外3层,内层为普通卫生纱布或无纺布,中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外层为无纺布或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层。这种高效医用防护口罩疏水透气性强,对微小带病毒气溶胶或有害微尘的过滤效果显著,总体过滤效果良好,佩戴舒适。
2探访
农田内的隐蔽工厂
3月1日,记者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搜索发现,生产供应一次性口罩的企业地址多在湖北省仙桃市,检索结果约有3300条。这些企业均宣称“一次性无纺布医用口罩”、“防尘抗流感PM2.5有效”等。记者点击进入部分商家网页后发现,其提供的口罩多为白色或蓝色的一次性口罩,材质主要为无纺布或含活性炭的无纺布,多用于医用或工业生产领域。
记者了解到,湖北省仙桃市是国内最大的一次性口罩生产地,当地彭场镇素有“中国无纺布第一镇”之称。
一次性口罩的生产是否符合卫生标准?产品是否如消费者想象中那样卫生?记者决定赴仙桃市调查。
记者首先与阿里巴巴网站上招商的仙桃口罩生产商王某取得联系。“实话告诉你,我们当地没有几家对这种一次性口罩进行消毒。我们做了十多年,都是这样搞。你放心吧,绝对卫生。”王某对记者说,如果真心想做口罩生意,可来他的工厂亲自考察。
3月19日一早,记者来到湖北省仙桃市。与王某取得联系后,记者乘坐一辆出租车前往其工厂所在地——彭场镇健康路。“你们是第三拨,今天我已经拉了两拨说普通话的人去彭场了。据说都是订口罩的。”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告诉记者,国内多数城市持续雾霾,让彭场镇生意更加兴隆。
王某的工厂比想象中更难以寻觅。出租车司机是仙桃当地人,但对王某工厂所在的地址没有任何印象,连续3次走错了方向。最后,在王某的电话指挥下,出租车绕过一个500米长的胡同及一个水闸后,终于将记者送到了王某的工厂门前。
下了车,记者看到王某的工厂位于一片农田内,面积约有1000余平方米。工厂外面没有任何厂名招牌。交换名片后,记者发现其公司名为“仙桃市健诚防护用品有限公司”。
一阵寒暄后,记者在王某的带领下进入生产车间。在车间内,记者看到,两台自动生产的机器正在加工口罩的半成品,4名工人坐在机器前,将生产成型的口罩摆放整齐。记者注意到,一个口罩由裁剪成型的半成品到成品,只需10秒钟。
王某介绍说,一次性口罩分为普通熔喷无纺布和加活性炭无纺布,批发价分别为0.1元和0.12元,“我一条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10万只口罩,北京、浙江和广东都有我的客户”。
被忽略的消毒环节
记者在王某的车间内环顾一周,并未发现有任何消毒措施。“我生产的都是医用一次性口罩,这些口罩都不消毒。如果你有要求,肯加钱,我可以增加消毒的环节。”王某说,无纺布经高温熔喷制成,没有消毒的必要。
据悉,我国《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规定,口罩等用品的生产环境和过程的卫生要求包括“原材料和成品应分开堆放,待检、合格、不合格原材料和成品应严格分开堆放并设明显标志。进入生产区要换工作衣和工作鞋,戴工作帽,直接接触裸装产品的人员需戴口罩,清洗和消毒双手或戴手套;生产区前应相应设有更衣室、洗手池、消毒池与缓冲区”。
记者走访发现,仙桃市部分一次性口罩生产企业并无任何消毒措施,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诸多违反上述规定之处。
在仙桃天荣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间内有6名工人正在机器前切片、包装口罩。记者注意到,这些工人均身着便装,无人穿有工作服及佩戴口罩。老板娘冯某对记者说,多年来工人一直如此生产。
仙桃市佳丰塑料制品厂总经理位某也表示,工人生产过程中只穿自己的衣服,有无消毒措施关系不大。“无纺布都是高温烧出来的,能有什么卫生问题?”位某说,即便不经过消毒,他也可以保证一箱口罩中有80%到90%的清洁度,“在国内来讲,这个程度就相当可以了”。
死灰复燃的家庭作坊
在仙桃彭场镇主干道彭场大道两旁有十余家较大规模的无纺布及制品生产企业。记者走访发现,这些企业均谢绝任何外来人员参观。在部分企业厂门处,记者发现有大型集装箱货车正在装卸货物。走近一看,包装箱上标有“Facemask”(面罩)字样。
仙桃富士无纺布用品有限公司算当地中上等规模企业。老板付某对记者说,大厂基本搞外贸,不做国内生意。如果记者要找合作伙伴,可以到黄荆村去转一转。
据悉,2009年央视记者在仙桃调查发现,一些并不具备口罩生产资质的家庭作坊,只要花点钱就能拿到正规厂家提供的证照,把没有任何卫生保证的口罩堂而皇之卖到市场上去。在报道中,黄荆村的家庭作坊生产最为猖狂。该节目播出后,当地政府迅速进行整改,查处了部分违法业主和小作坊。5年过后,当地作坊生产是不是死灰复燃了?
黄荆村位于仙桃市近郊,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记者沿着主干路由村头走到村尾,并未发现有生产口罩的家庭作坊。经过打听,记者得知村尾处一旁的两层老旧民宅内有生产行为,就立马摸了过去,听见屋内的确有机器的轰鸣声。
当记者敲门后,从门前停着的一辆车内下来一个人。“你们干嘛的?加工口罩还是买口罩?”这个人自称老板,姓郭。
记者表示有订单要找代工,郭某听后高兴地将记者领入其家中看货,并表示“要什么样的标都可以印刷”。
进入该民宅内,记者看到,地面扔满了破损的口罩布及布条,墙面上有部分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灰色的水泥。在约10平方米的房屋内,摆有一台口罩自动切片机,机器边上摆有一台播放电影的平板电脑。一名女工身穿便装,一边用手将切好的口罩进行整理,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平板电脑的画面。当口罩片不小心掉到地上后,这名女工赶忙捡起来,迅速放到堆好的口罩上。
随后,郭某又带记者来到楼上。记者看到,楼上有三名女工正围着口罩自动生产机进行生产。机器前的墙壁上,一台电视机正放着古装电视剧,吸引着女工们不时侧着头看。记者看到,这里原材料、口罩半成品、包装箱随意地堆放在一起。
下楼后,记者看到郭某生产的口罩成品被随意摆放,几箱装好的口罩甚至被直接堆放在厕所旁。
在郭某的带领下,记者又来到位于昌湾村的一户家庭作坊。经过一条长达300米的胡同后,郭某站在一个用破旧塑料布遮挡的老式平房门前,掀开门帘,里面光线十分昏暗,要记者一同进去。进入该民宅后,记者发现其生产情况与郭某家相似,两台布满灰尘及油渍的机器正在将半成品口罩制成成品,三名工人正在将其包装。
3疑问
租借生产资质证件
“我们这里有很多家庭都生产一次性口罩,都是大厂给我们订单。我们挣的是第三手钱,也是最微薄的利润。”郭某还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姨妈在一家批发市场专门批发他生产的一次性口罩。“再大的量我都可以做,我们发动村里所有的力量。最多一次,我们接了3亿只口罩的订单”。
记者在仙桃市调查还发现,在当地口罩生产行业,转借或转租相关生产资质材料的现象也较常见。
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生产医用口罩的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经批准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后方可生产和销售。然而记者在仙桃市部分生产医用一次性口罩的企业调查发现,多家企业不能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包括健诚防护用品有限公司、佳丰塑料制品厂、天荣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等。
“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卫生许可证审批周期比较长,目前我确实没有,不过你放心,你要的这些我都可以搞到。”佳丰塑料制品厂总经理位某对记者说,如果记者着急要这些资质材料,他马上就可以从别人那儿弄来,“反正就是个形式,无所谓,花些钱就行了”。
大厂舍近求远买原料
尽管彭场镇有中国无纺布第一镇之称,但记者发现,较有规模的生产企业并不选用当地生产的无纺布作为原料。
富士无纺布用品公司老板付某对记者说,他使用的无纺布来自河北省邢台市,一吨原料价格约在两万元。而仙桃市佳丰塑料制品厂总经理位某也对记者说,他选用的无纺布材料来自山东及上海,有检测报告。“你想用差的也可以。我们这里的无纺布太差了,有很多‘回炉料’。”位某对记者说,仙桃当地的无纺布生产,绝大多数采用全新料的颗粒兑一定比例的回炉料经高温烘焙后混合制成。回炉料是指用废旧或残次的无纺布、塑料水瓶打碎后的原料。“这种无纺布表面十分粗糙,而且没有弹性,无法制成合格的口罩。在彭场镇,有很多小规模企业从事这种生产。如果我们选用这种材质,基本上就没有回头客了。”位某说,以一吨同等规格无纺布为例,本地产要比外地便宜近2000元。
针对仙桃口罩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报将继续追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