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10元“入股”信用社27年获利8.91元
江苏消费网 (2013-10-14) 来源:成都商报
阅读:

 成都商报记者 江龙

 

  核心提示

 

  湖北

  约定22万元变1万元

 

  24年前,丹江口盛某夫妇在建设银行办理了2000元的保值储蓄存单,期限为24年,约定收益22万元。存单到期后,却被告知存单失效,本息只能兑现8400元,后调整为10596.24元。

 

  安徽

  约定14万元变4000元

 

  1989年,赵女士在建行六安地区中心支行皖西路储蓄所,办理了“全家乐”定期保值储蓄,存入1000元,24年后可拿14万元的本息。本月6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国家政策有调整,只有4000多元。

 

  河南

  约定1.1万元变400元

 

  1989年8月,南阳的老聂在银行办理了一张100元的存单。存折上显示,24年到期后给付本息1.1万元。24年后,老聂却被告知,因为政策变动,本息变成了400多元。

 

  保值储蓄

  我国上世纪实施了保值储蓄政策,很多人选择24年兑付,今年正好到了兑付期。湖北储户约定收益22万元保值储蓄存单被缩水至1万元。类似争议,各地都有发生。

 

  “入股分红”

  1986年,达州市宣汉县的彭时体用10元钱在当地信用社入股。按照社员证上的约定,每年可以分红。27年后,他却被告知:除退还10元本金外,只能领取8.91元的利息。

 

  新华社点评

 

  “存单门”只是银行店大欺客的最新案例,专家指出,乱收费、捆绑销售、取假自负等霸道行为的频频发生,在伤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

 

  27年前,达州市宣汉县的小学老师彭时体用10元钱在当地信用社入股,按照社员证上的约定,其后每年可以分红。27年后,当他拿着社员证去找信用社时,工作人员却告知:除可以退还10元本金外,还可以领取8.91元的利息。

 

  老人回忆,那时的大米才1角多钱1斤,10元钱能买将近100斤大米,“存了27年却只能获得8块多钱的利息,现在的物价只够吃一碗面!”

 

  “入股”

  2元1股 1986年买了5股

 

  11日,76岁的彭时体老人向成都商报记者展示了一个红色的小本子。小本封面烫金字写着“宣汉信用合作社社员证”。这本泛黄的“社员证”虽然历史久远,里面的红色公章以及字迹仍清晰可见。翻开社员证,上面记录着编号为1662,发证日期为1986年8月30日,入股股数为5,总金额10元。

 

  据老人回忆,1986年,他在宣汉县花池乡小学当语文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就三四十元。“当时有个朋友在乡信用联社工作,当时他推荐我入股分红。”彭时体说,股金为2元1股,本来只想买1股的,但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购买了5股,一共10元。他的朋友口头上说的,并没有明确每年能分多少。“自从入股之后,我一直也没有分过红。”老人出示的社员证分红记载栏是一片空白。记者注意到,这本社员证并没具体的明细规定如何分红。

 

  “分红”

  先说5元 最后确定8.91元

 

  今年8月,彭时体的儿子得知乡里的信用社在退还股金,于是拿着父亲的社员证到花池乡农村信用合作社咨询,柜台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除了可以退还本金10元之外,只能得到5元钱的利息。

 

  “存了27年只有5块钱,平均每年不到2角钱的利息。”彭时体一家人都有一些疑惑。“我实在无法接受。”彭时体的儿子认为,当年的10元钱完全不能等同于现在。按照社员证的约定,既然已经入股,就是信用社的股东,应该享受到分红的权利。现在信用社发展了,效益也好了,分红怎么也不止5元钱。

 

  11日下午,记者陪同老人来到花池乡农村信用合作社,柜台工作人员看了老人的社员证之后解释称,因为有不少人是1995年入社的,按照这个来算,到今年的利息就是4.95元,而当时彭时体的儿子并没有说老人入社的具体时间。

 

  “按照如今3.3%的年利率计算,可以获得利息8.91元。”在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后,老人摇了摇头,表示不愿意进行兑换,“存了27年只能获得8块多钱的利息,现在的物价只够吃一碗面,真是没想到!”彭时体说,他今后也不打算兑换了,就把社员证留作纪念了。

  

  信用社回应

  历史遗留问题

  此股金不是股权是存款

 

  11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帮老人将这个问题反映到了宣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其有关负责人解释称,当时的股金并不等于股票,那个年代流行合作社,交了股金就可以变为社员,社员就可以享受一定的互助贷款优惠,那是当时国情下的一种产物。那时的股金实际上是“存款化股金”,就相当于存款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

 

  “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也要和信用社的经济效益挂钩。”他介绍,长期以来,宣汉全县的信用合作社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只是近几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信用社的效益才逐渐转好而盈利。以前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是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以前的信用社经常出现亏损,按照规定是不分红的。”该负责人说,这类社员证或股金证,按照国家兑换政策规定,一般将其转化为存款,并支付相应利息。

  

  新闻延伸

  “保值储蓄时代”

  那些事

 

  保值储蓄 指当物价上涨到一定幅度时,银行对储户的存款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一定保值补贴的储蓄方式,主要是为了稳定和增加储蓄,防止挤兑。

  

  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告诉记者,保值储蓄要追溯的话,其实上世纪50年代就有,后来我们8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1996年停止,期间有几次开始有几次停下来,主要是针对通货膨胀,为了保护储户的储蓄价值,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通胀出现,没有保值的话就会有负利率,基本上是应对通胀的措施。

 

  据了解,1988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年度物价涨幅达到15%到16%,涨幅超过储蓄存款利率,形成了储蓄存款的负利率。央行下发通知,1988年9月10号起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在储蓄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期间物价上涨幅度和利率之间的差数,根据保值储蓄存款贴补率补贴给储户。

 

  杨再平说,当年的保值储蓄最明显的特点是期限长,除了基本的3年、5年和8年期限之外,还有12年、15年、24年甚至30年,利率大都偏高,从9%到14%不等。开办程序也不统一,有经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批准的,也有专业银行县级支行自行决定开办。为了避免混乱,1989年央行紧急叫停超长期保值储蓄业务,把定期存款最长期限规定为8年,已经办理的超长期保值储蓄业务的存款人,要去银行重新办理业务。

 

  当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采用了广播播报、报纸公告、电话通知、银行客户经理寻访等方式通知客户,由于当时还没有实行实名制存款,电话等通讯工具也不发达,导致一部分客户没有及时办理。对于这些遗留的超长期保值储蓄存单,是否属于有效合同的问题,杨再平认为,参照当时的法律,也就是1982年实施,1999年失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条例,目前在储户手中的存单属于无效合同。

 

  此外,由于超长期保值储蓄的遗留存单涉及多家银行,杨再平告诉记者,目前银行业协会正在就这一问题和多家银行进行协商,并将在近期公布解决方案。  (综合新华社、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卫视、京华时报等)

 

  新华社:银行店大欺客 只会两败俱伤

  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对我国银行业不满意 专家认为,银行应增强契约精神

 

  新华社12日发文称,日前,湖北储户约定收益22万元保值储蓄存单被缩水至1万元一事,引发社会强烈不满。事实上,“存单门”只是银行店大欺客的最新案例,专家指出,乱收费、全额罚息、捆绑销售、取假自负、存单缩水等霸道行为的频频发生,在伤害客户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店大欺客,银行、客户只会两败俱伤。

 

  银行收费问题向来是民众不满的焦点。以同行异地取现为例,工行、农行、建行异地取现手续费1%,100元封顶,中行异地取现手续费是1%,50元封顶。如此,1万元钱取上三四次,手续费比一年期定存的利息还高,其核算方法却不明不白。除此之外,诸如转账失败手续费、数钱费、密码重置费、账单打印费等形形色色的收费层出不穷,网友调侃,下一步简直就要收门票了。

 

  而比起对企业的乱收费,储户还算幸运。发展改革委调查显示,把各种乱收费加起来,企业的贷款成本很多超过了15%。一边是实体经济的艰难,一边却是银行利润的持续增长。

 

  在银行存假钱被没收,从银行取到假钱后果自负;ATM机吞了钱没人管,ATM机往外吐钱谁拿谁犯法;理财产品捆绑销售,买理财先得存定期;信用卡刷10万元少还10元,按10万元罚息;服务“中国特色”,收费“与国际接轨”……银行欺客行为频频出现,引发人们强烈不满。一份银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我国银行业持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薛克鹏认为,24年期的存单并不违背当时政策,其法律效力并无问题。其后人民银行发布的通知并不能作为法律、法规,不能视作合同无效的依据。在储户未收到通知、未征得储户同意的情况下,银行无权单方面中止、修改合同。

  天津万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琳认为,存单上已写明,“此存款可挂失,不能提前支取”“存款利率、保值补贴率无论怎样调整,到银行凭此据定额支付”。在此情况下,银行贴一个公告,就可以视作告知储户,就可以拒绝履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违背契约精神。

 

  观点

  银行应增强契约精神

 

  专家指出,随着负面案例频频发生,银行的社会信任度一路走低,社会形象正逐年下滑。谈及“存单门”事件,天津市民郑先生说,“从来只有银行占老百姓的便宜。这次借口政策调整,连存单都能赖账,银行确实过分。”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龚刚教授认为,几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对银行都是高度信任,银行的信誉几乎可以与国家信誉画等号。但近年来,一些银行无视契约精神,频频欺客。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还不充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没有太多选择余地。解决银行“店大欺客”的问题,最终仍要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银行竞争。而银行若想长远发展,也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契约精神,进一步维护品牌形象。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