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端袋装奶断货现象发生后,不少消费者对奶价仍将上涨已有心理准备。
■本报记者 李建 文/摄
“每袋奶涨了4角钱,一家三口每月仅喝奶的花费就得240多元,差不多是我俩工资收入的5%。”10月3日,河北石家庄市民杨瑞星心中默算这笔账的时候,70多公里外的行唐县南豆庄村,他的老父亲、奶农杨继忠刚清空牛栏里最后一坨牛粪。早在去年10月甚至更早些时候,眼看四邻相继杀牛卖肉,杨继忠就暗忖:城里儿子一家怕喝不了几天便宜奶了。
从8月以来席卷我国南北多地的国产牛奶涨价潮及近期一些地方出现的袋装奶断供现象刺痛了不少消费者的神经。业界普遍认为:一头牛的倒掉与一袋奶的涨价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尚难定论,但奶荒与涨价如此周期性重复,释放的绝非良性信号。
袋装奶价格普涨
10月5日,石家庄市东风路华夏家园附近一家超市的牛奶销售区,杨瑞星推着购物车在几家不同品牌的牛奶箱间穿梭。以前常喝的200ml百利包牛奶价格普涨,伊利已涨至1.7元/袋,完达山涨至1.6元/袋,蒙牛涨至1.8元/袋。不同品牌的百利包奶“隐身”20余天重现“江湖”,统一抬高了价码,平均涨幅接近10%。
杨瑞星要买的百利包牛奶,是一种塑料袋材质的简装奶,一般一元多钱一袋。从9月初开始,一家人每天早餐都要喝的这种奶持续断货。一周时间跑了3个超市,杨瑞星看到的都是促销员大姐善解人意的微笑:“断货了,再等几天看吧。”
一种价格稍高些的利乐枕(纸袋)奶价格同样也猛涨。“昨天在家乐福保龙仓看的君乐宝红枣牛奶才2.3元/袋,今天这儿已涨到2.6元了。”家里已经断奶半个多月,杨瑞星决定只给孩子一个人买奶喝。
类似情况并不只出现在石家庄。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与今年初相比,10月9日,全国塑料袋装牛奶整体上涨了9.1%。分地区来看,超过9省市区的塑料袋装纯牛奶价格都明显上涨,其中北京、新疆、湖北涨幅居前,分别是25.4%、22.2%、18%,其他的省区市涨幅也多在10%左右。
“百利包牛奶从原来的每袋1元涨到一元三四,用了3年左右时间,而涨到现在的一元七八,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石家庄某超市负责人对记者说。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虽然抱怨“奶价涨得也太快了”,但斟酌再三,还是拎起10包一组的百利包放进购物车。
石家庄经济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高伶分析说,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消费短期无规律现象,这种无规律可能是等待观望,也可能是消费习惯的暂时改变。同时,因为有一段时间的商品空白期,消费者应对涨价已有心理准备。
记者调查了解到,奶价其实从8月份就已普遍上调,最初是诸如蒙牛特仑苏、伊利金典等国产品牌高端奶,涨幅在5%到13%之间,因各大超市有促销活动,价格变化并不明显,消费者反应不大,而百利包、利乐枕等因经济实惠,固定消费者众多,又因连续两周多的断货、缺货,所以消费者十分敏感。
“受奶涨价影响相对较大的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低收入群体,但影响更多的还是一些平常不怎么喝奶的消费者。”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分析说,“他们很可能选择暂时不买”。
奶源紧张是主因
“低端奶利润仅有2%-3%左右,而高端奶产品可高达30%。恰逢奶源紧缺与‘双节’,让你来坐我的位置,你怎么选?”10月2日,一家知名乳企负责人掰着手指头和记者算账:同样一车货,全运送袋装鲜奶大约只有2万元流水,而运送礼盒装牛奶就有3到4万元流水。同时,袋装鲜奶要求全程冷链,运送成本更高。
“中低端产品是牛奶品牌维系市场份额的基础,但在奶源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利润较高的产品生产,无可厚非。”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对上述企业负责人的决策表示理解。
据介绍,业内保守估计今年全国奶源缺口约300万吨甚至400万吨。今年的奶荒,很可能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7、8月份全国天气普遍高温炎热,奶牛产奶量下降。从而造成奶源供应不足、供货偏紧。这种季节性的奶源紧缺其实每年都有。”在石家庄市恒达牧业有限公司经理吴增强看来,今年之所以格外严重,原因是牛少了。
“正常情况下每个小区奶牛淘汰率是15%,现在达到了20%-30%。”行唐县五庆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高五江坦言,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养牛卖奶不如杀牛卖肉。去年肉牛价格看涨,不少人家把奶牛当肉牛卖。仅今年,自己的合作社就少了80多头牛。
屋漏偏逢连夜雨。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后,新西兰奶源进口受限,一些奶企使用国产奶源填补缺口。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分析说,短时间多种因素集中,奶荒很难避免。“从9月11日开始,奶价5角钱5角钱地往上涨,很快就涨到每公斤5.5元。”说起半个多月来被不同乳企电话轮番轰炸的经历,高五江说不清心里啥滋味儿。“9月13日那天,一家企业连找了我两次,价格给到了5.6元/公斤,还承诺预付一个月奶款。”和高五江一样,行唐三龙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杨国永也连呼不适应。
“以前是几家养牛户组成一个合作社(养殖小区),一个养殖小区专供一个奶企。哪个养殖小区专供哪家乳企,大家心里都有数。”杨国永说,现在却成了“你抢我的,我抢你的,大家互相抢”。
“疯抢症”从奶企之间蔓延到养殖小区。9月18日,一户有60多头牛、日产奶量1吨左右的养殖户突然提出与高五江“分手”。“养殖小区之间抢的就是这种大户,谁给的价格高就去谁那儿。”
据称,从9月份开始,多家外地乳企开始到河北省内各地抢购原奶,一些乳业巨头来势凶猛。让袁运生最担心的是,企业是否因为抢奶放宽质量检测的尺度。同时,恶性竞争还有可能催生不法牟利,比如可能会出现加水,甚至添加其他物质的情况,这些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行业“生态”危机加剧
“一头牛日均产奶18-20公斤,以前一吨奶500元左右的利润,现在是800-1000元。”原奶价格高涨,数着票子的杨国永们却乐不起来,“大涨之后必有大跌,吃亏的还是我们”。
眼看养牛户发财,杨继忠有点儿后悔当初杀牛。“去年这时候,牛肉价每公斤22元左右。一头奶牛按肉牛卖,能卖1.2万元。可奶价一直是每公斤3元上下,一头牛按每天产奶20公斤来计算,刨去成本每年最多盈利万把元。碰上奶牛生病打针吃药,就得过了观察期才能挤奶。总是这样,人们确实宁可杀牛卖肉。不过,如果奶价能保持这种水平,还是不杀牛合适。”
杨继忠所在的行唐县南豆庄村,最多时全村百分之八九十都在养奶牛,可短短一两年时间内,一百五六十家养牛户锐减到三十几户。
“消费淡季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奶,消费旺季增奶找奶甚至争抢奶,似乎成了行业潜规则。奶业产业结构链条中的3个利益主体(即乳品生产及销售环节、奶站及养殖小区环节、养殖户)之间,多年来一直相互算计、矛盾重重,原因就是缺乏利益链接、平衡机制。”
袁运生认为,这种矛盾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乳企以长期控制奶源为目的,强制养殖小区(牧场)与之签订3-5年甚至7年的长期、超长期购销合同。因为一纸合同定终身,养殖企业自主选择买方的权利被剥夺;二是奶站的盈利模式。作为奶牛养殖户和乳企之间的环节,奶站本来只提取0.3-0.4元/公斤的管理费,现在却低收高卖,赚取牛奶购销差价,一个日产15吨奶的奶站,一年能赚三四百万元。而奶牛养殖户投入大、收入低,承担了主要风险。
这几乎是整个行业的“生态”危机。2012年以来,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不足,国内乳企出于消费者需求以及成本考虑大量使用进口奶源。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认为,国内企业对进口原料一度过分依赖,致使国内许多地区养殖户“有产量无销路”,从而埋下奶源紧张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