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上海市消保委:手机流量月底清零遏制信息消费
江苏消费网 (2013-08-3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阅读: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浩

手机流量“按月收费月底清零”的惯例备受争议。日前,湖南长沙一市民认为移动流量套餐月底清零涉嫌霸王条款,将中国移动长沙公司告上法庭,再次引发各方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召开的“提升电信服务、促进信息消费”座谈会上获悉,经过数月沟通协调和约谈,上海电信、移动、联通三家运营商终于作出让步,拟推出以季度为周期计费的流量套餐。

月底清零不合理

日前,上海市消保委针对信息消费现状、信息消费发展趋势、手机流量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就流量月底清零的方式,选择“不合理”和“可以接受”的受访者数量分别占总数的54.43%和45.47%。而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流量按月计费的方式不够人性化,应当推行手机流量跨月度计费,让消费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使用习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流量。
调查显示,83.75%的受访者使用手机上网套餐,多数消费者会选择超出自身使用流量的套餐,以确保手机上网。其中37%的消费者经常关心使用情况,控制手机上网时间。值得注意的是,42%的消费者会选择适中流量及无线上网时长,保证每月不超出。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这说明手机上网套餐要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要么会抑制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在对某知名手机客户端商家进行调研时发现,月底的客户端访问量较月初下降数倍,一定程度上源于月底手机流量的减少,可见手机上网套餐不合理对信息消费产生了遏制作用。
调查还显示,超过两成消费者手机上网占总上网时间的比重高于50%。目前手机3G网络速率低、资费高、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使消费者对手机3G网络满意度依然偏低。

暂难取消按月计费

上海市消保委常务副秘书长陶爱莲介绍,针对手机流量计费问题,上海消保委会同上海市通讯管理局多次约谈相关电信运营商,就服务质量、价格资费、套餐设计等方面提出建议,并推动其作出实质改进。
座谈会上,上海电信、移动、联通三家电信运营商针对社会关注的手机上网流量按月计费问题,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并制定了以季度为计费周期的套餐。但三家运营商均表示,将不会取消按月计费的资费方式。
对此,上海联通负责人表示,套餐按月计费是国际运营商惯例,其计费系统与财务制度等都是沿用该惯例进行运作,这一点今后将不会改变。
上海电信和上海移动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也不会取消按月计费的资费方式,短期内作出彻底改变不大可能,但将做到“透明消费”,消费者可方便地随时查询自己的流量使用情况,运营商也将适时提醒。

拟推季度套餐

虽然短期内无法改变现有的资费套餐,但三大电信运营商在本次座谈会上首度“松口”。
在充分考虑到消费者诉求合理性的基础上,上海联通已于8月初向总公司提交一份季度套餐方案,目前还在审批中,上线时间未定。据透露,联通方面拟新增以季度为计费周期的套餐,每季度30元含300兆流量。
上海移动表示,计划试点推出流量季包资费优惠服务举措,目前已上报审批,预计今年年底推出。有效期为90天的季度套餐分为30元、60元和90元3档,分别包含210兆、450兆及840兆流量。该产品可以叠加在现有的各档次移动数据包月套餐或者流量叠加包、闲时包等产品之上,在客户原有流量资源用完之后,才会开始使用流量季包内所含的流量资源。
上海电信则表示,目前已经推出了“中国电信流量卡”。用户可通过线上电子渠道给电信流量计费的手机号充入流量,不限于当月使用,没有用完的流量可自动延续到下个月,有效期达到90天,一季度分10元、20元及30元三档,分别包含60兆、150兆及300兆流量。“计费周期越短,均衡性越差;计费周期越长,消费者可以自由调配,越趋于合理。”上海市消保委常务副秘书长陶爱莲表示,相对于按月计费的模式,季度套餐让收费模式更人性化。
而消费者周先生明确表示,季度套餐依然“换汤不换药”。“季度套餐可以让用户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上网流量,但对本来每月套餐流量就用不完的用户来说,季度流量包推出的意义并不大”。

应降低基础资费

记者对比上海三大电信运营商上网资费标准发现,套餐外基础资费标准比套餐内要高数倍。
陶爱莲就此表示,运营商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和使用习惯,进一步降低电信资费,缩小套餐内外资费差异,制定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资费方案,推行手机流量跨月度计费等方式,方便消费者选择。此外,上海市消保委还将联合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就此展开调研,向各运营商提出合理化建议,切实推动缩小套餐内外价差。
针对信息消费需求迅猛增长的现状,上海市消保委建议有关方面尽快启动促进信息消费的立法立规工作,做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积极发展信息消费市场,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应对信息消费中的新领域、新情况,研究出台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避免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