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国内消费 >> 正文

国内消费

味全乳酸菌宣传被指误导消费者 1罐等于15块方糖
江苏消费网 (2013-07-31) 来源:法治周末
阅读:

资料图

  资料图

  对出厂一星期左右的乳酸菌饮品进行检测,其所含有益菌还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时间,大部分可能都死掉了。

  菌种名字很长,于是蒙牛、伊利等乳企就用英文字母的缩写来表示,但这个菌种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甚至连搞研究的专家都看不懂,更别说消费者了。

  “喝一罐味全乳酸菌等于吃了15块方糖!”

  一条关于乳酸菌饮料含糖量过高的微博近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该微博指出,虽然味全乳酸菌饮品在宣传上打出0脂肪概念,但0脂肪不等于0热量,喝下一罐400多毫升的乳酸菌饮料相当于吃下去了15块方糖。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大型超市,在对比了多种乳酸菌饮料的营养成分后发现,味全在其产品外包装上标注的含糖量为16.2g/100ml。除此之外,有超过半数的乳酸菌产品标注含糖量超过9g/100ml。

  不仅如此,乳酸菌饮料清理肠道有助健康的功能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果乳酸菌饮料选用的不是很优质的益生菌,在经过胃部高酸区到达肠道的过程中,基本上70%甚至80%的益生菌就都已经被杀死了。”

  据王丁棉介绍,只有活菌才具有相应的清理肠道等功能,而乳酸菌中的有效菌群会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自然衰亡,相比于出厂时的活菌数,销售时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了,这样消费者等于白白喝了糖水。

  在王丁棉看来,现在很多商家都打着乳酸菌、益生菌等概念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但有些确实是过度宣传。加之一些商家在产品标识上对活菌数量等重要信息标注不明,也存在着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乳酸菌饮料确实能够带给消费者一定益处,不过目前市场上也存在着诸多乱象。”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农绍庄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03年就已经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亟待完善,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控与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行业继续向前发展。

  一瓶乳酸菌相当十块方糖含糖量

  乳酸菌饮料可以调节人体肠道健康,“帮助肠道做运动”,这早已成为商家的核心卖点。

  农绍庄教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所谓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含有益生菌的饮品。从微循环理论来看,如果我们摄入一些有益菌进入人体肠道并形成有益菌菌群,就会抑制一些有害菌的生长,确实对身体有益。”

  不过,乳酸菌饮料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应有作用,却是“有条件”的。

  农绍庄表示,这是因为人体的消化道内存在大量胃酸,乳酸菌要通过消化道进入肠道内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在这种条件下,很多有益菌可能就都死掉了,会损失很大一部分。

  因此,如何保证这些有益菌能够安全到达肠道,就成了人们摄入乳酸菌的一大关键问题。

  据王丁棉介绍,一些做得较好的乳酸菌企业,在其产品出厂的时候,往往会有意识地提高其活性乳酸菌含量,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最终摄入量。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除了乳酸菌通过人体高酸区的能力外,其在相关产品保质期内的衰亡速度也非常重要。

  “一些产品的缺点就在于,出厂一个星期左右时进行检测,其所含乳酸菌还是有活性的,但是再放置一段时间的话大部分可能就都死掉了。”王丁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样本来就是死菌的产品,吃下去就更没效果了。”

  除此之外,王丁棉告还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市场上很多乳酸菌饮料都是要放糖的。

  法治周末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多数乳酸菌饮料的外包装中,虽然都标注着其中含有糖类成分,但是几乎都没有清楚地显示出其具体的含糖量。

  而据了解,在乳酸菌饮料营养成分中,所谓的碳水化合物一项其实指的就是含糖量。

  在对比了多种乳酸菌饮料后法治周末记者发现,按照相关产品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指标,大半以上产品的含糖量都超过了9g/100ml。如果按照每块方糖4.5g、每瓶饮料500ml进行计算,普通一瓶乳酸菌饮料就可能含有10块方糖的糖分。

  在王丁棉看来,一些乳酸菌饮料的含糖量虽然较高,但是其营养价值却是普遍偏低的。

  “这是因为乳酸菌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品质好些的能够达到1.2g/100ml,而大部分还都是在0.7g到0.8g左右。”王丁棉表示。

  农绍庄认为,经过调配加水加糖的才是乳酸菌饮料,其蛋白质含量远不如酸奶等一些乳品。

  “乳制品核心就是蛋白质含量,乳酸菌的蛋白质含量远低于牛奶。”乳制品行业资深人士余斌品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专家都看不懂的产品宣传

  “欢迎您品尝下我们的产品,它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对您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在记者走访的超市中,多家乳酸菌饮料的导购都在向消费者进行着宣传推广。

  在众多的乳酸菌产品外包装上,法治周末记者也发现,各大品牌纷纷打出了五花八门的“概念”,有“活力C菌”、“植物乳杆菌”等众多品类。比如蒙牛优益C活性乳酸菌酸奶、伊利畅轻A+BB复活益生菌优酪乳等宣传,着实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现在买这种饮料早就不看成分说明了。”一位消费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上面写得那么复杂,看也不懂,所以要么听宣传,要么选品牌。”

  在相关专家看来,这样的厂家产品包装宣传并不利于消费者进行正确的选择。

  王丁棉认为,像伊利、蒙牛宣传的以英文字母为代称的菌种,其实就是在玩手法。

  他表示,由于其菌种名字很长,于是他们就用英文字母代表的缩写来表示,但这个菌种究竟是什么,很多时候只有企业自己清楚,甚至连搞研究的专家都看不懂,更别说消费者了。

  此外,记者还关注到,对于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活菌数量,目前在标注上也并不统一,有的标注为“300亿活性乳酸菌”,有的是“出厂时3×10^8CFU/ml”,还有的是“乳酸菌活菌数≥3×10^8CFU/ml”等。

  这在王丁棉看来是一个亟待规范的领域,乳酸菌活菌量标识最好由国家统一规范到百分比的形式,而且要将其与产品的保质期挂钩。

  王丁棉还告诉记者,乳酸菌饮料需要进行低温保存,以降低其中乳酸菌的衰亡速度,而现在有的厂家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的却是“冷藏最佳”,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提醒信息。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流通和销售环节中,乳酸菌饮料因此没有被放入适当的保存环境,从而导致其活性菌数量大幅下降。因此,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性行为。”王丁棉说。而更让他气愤的是,有些厂家的产品明明是死菌,厂家却还将其标注为活性菌,这种行为更加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旧国标已经“过时”

  据记者了解,乳酸菌饮品产业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年产量突破160万吨,产值突破50亿元。

  王丁棉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近些年包括澳洲、新西兰、台湾等地的很多品牌都在做益生菌产品的开发,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企业找他讨论某个新品种的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乳酸菌行业至今仍在使用10多年前制定的《乳酸菌饮料》和《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两个相关文件。

  据王丁棉介绍,早在2005年左右,业内曾经组织过一次益生菌国家标准修订的研讨会,不过当时一些专家出于维护行业发展的考虑,甚至还想将国家规定的10^6CFU/ml乳酸菌含量标准降低为10^5CFU/ml。

  而这在王丁棉看来是十分荒谬的,他认为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10^7CFU/ml的标准,而我们当时的研发水平是可以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的。

  此外,王丁棉还表示,旧标准中规定“出厂3天内产品乳酸菌含量必须高于1×106CFU/ml,在销售时,只要有活性菌检查出来即可”,这一条款也是需要进一步修订的,因为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是保质期内有多少活性菌在里面,而不是出厂时的数值。

  王丁棉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经多次呼吁过此类问题,不过,由于当时制定标准的团队大多是一些行业性的专家,而真正从事科研开发的专家较少,因此这些建议也一直未被采纳。

  农绍庄告诉记者,对哪一种菌更适合成为乳酸菌饮料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到达肠道形成有益菌群,并对消费者肠道或者身体有益,目前来说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此外,农绍庄还表示,对乳酸菌的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也应该有标准。

  农绍庄认为,乳酸菌饮料行业的发展,应该伴随着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国家标准的完善,以此来保证其健康发展。

  而在王丁棉看来,当前我国乳酸菌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一些企业、高校也都在对益生菌菌种进行研究,尤其是相关企业的科研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不过在新益生菌菌种的科研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对一些好的菌种的科研还处在空白状态。”王丁棉表示。(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蔡长春)

编辑:薛晶晶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