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军/图
●背景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再次出台禁止群租新政。《通知》规定,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不得分割出租或按床位出租,阳台和地下室等也被禁止出租。住房关系到每一个人,而对于城市的流动人群来说,任何租房政策的变动都会关乎到自己的归属问题。因此,该消息牵动了很多北漂一族的心。该政策的制定到底是否合理?群租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在哪?哪些举措可以真正治理好群租问题?且看各方观点。
■本报记者 王硕
市场供不应求
■北京市某房屋中介公司工作人员 王冬
政策制定部门并不了解基层的市场情况,也无法体会租户对群租房的需求。现在有相当多一部分人收入只有一两千元,他们专门租床位或者小的隔断房。群租房的市场需求大,因为很多人租不起贵的房子。以西三环为例,一套简单装修的两居室,月租金在4000元左右,如果两个人租用的话,每人每月要付2000元的租金,这对于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的人来说,无法承受。如果按床位出租,在两间卧室各放4张床的话,8个人每人承担500元的房租,就可以把整套房的租金凑出来。
对群租住户的监管薄弱,确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政府想要加强管理无可厚非。但市场上能够满足低收入人群的正规小型房源特别少,即使有,也是极个别早些年的单位分房,月租金也要2000元以上,有很多人是租不起的。
群租房屡禁不止,有房屋中介想从中赚取更多利润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还在于市场有需求,而且目前明显是供不应求,禁止群租的政策无法控制群租问题。就算相关部门对此严加管理,中介公司也有应对的手段,如签订合同时不如实填写居住人数,想要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并不容易。
政策难执行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 陈宝存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合租群租现象非常严重。之前北京出台过限制群租的政策,包括清理地下室、试图把地下室居住的人群挤到地上来,但效果不明显。租赁的房源是有限的,八九百万的城市流动人口怎么挤进有限的租赁房屋中,这是一大难题。多人共同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可利用的空间,甚至客厅、厨房打成隔断进行出租,实际上都不是中介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北京有租房需要的群体实在太多。让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收入较低的阶层单独租房,几乎不可能。
单从政策的执行角度来看,北京出台的规定也不具有操作性。现代社会连邻居都互相不熟知,管理人员又怎么能进得去住户的门呢?出租房屋的房东需要交税的政策都被各种应对手段搞得有名无实,群租又有什么捷径来认定呢?进门难、认定难、执行难,导致政策执行和操作起来障碍多多,因此禁止群租这个政策有名,但是很难成为现实。希望有关部门在解决租房乱象的问题上不要只盯着中介、房主和租户,而是努力把这个市场管理好。
多建廉租房
■华东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龚秀全
群租确实存在租户居住条件恶劣、影响附近居民生活以及安全存有隐患等问题,但是政府一旦出台严厉的禁止群租政策,可能给租客带来更大的损害。面对群租禁令,租客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去单独租房,而对于收入无法承受的租客来说,这就意味着被赶出北京。对有些底层的群众来说,被赶出北京就是意味着失去了谋生的机会。
居者有其屋,住房是最基本的公民权益,政府的住房保障对象不仅是拥有本地户口的居民,还应是所有长期居住在本市的居民。地方政府若不想办法为居民解决住房问题,而仅仅靠出台政策限制群租,这非常不公平。
说到加强对群租房的监管,政府部门除了堵住一些特别恶劣的群租行为外,还应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疏和堵相结合。由于市场中的供需关系是群租现象存在的根源,政府对此可相应调节供需,针对群租人群的需求特点,多建一些户型较小的微型廉租房,来满足更多人对低租金正规住房的需求。此外,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解决住房问题时,政府最先应该考虑的是困难群众的需求,满足每个人5平方米的最基本居住面积。
打击违规中介
■北京市天通苑社区群租房租客 武朝阳
政府相关部门在治理群租房的同时,还要为租客做好配套服务,不能仅仅把租客从群租房赶出去就以为达到了目的,还要为我们想好后路。
治理群租最重要的就是调控租房价格,让租房的价格真正降下来,让我们承受得起正常房屋的价格。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识好歹,非要住在条件不好的群租房中,而是在面对北京的高房价时,低收入的我们无可奈何。当北京五环以外天通苑的合租房都已达到人均租金近千元,作为外来人口的我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除此之外,我认为黑中介和二房东也是造成恶劣群租房的幕后推手。目前,房屋租赁市场较为复杂,房屋中介肆意哄抬租金,房主随意涨价,这也是房屋价格节节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正规中介有相关法规限制不同,有些私人中介与二房东一直处于无人管的局面,长期以来缺乏比较有效的治理。治理群租,应从对这类违规人群的监管入手,加大对违规中介的打击力度。
应放开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周孝正
国民待遇需要一视同仁,政策制定也不例外,任何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都不能搞三六九等。有的居民因收入水平有限而选择群租,有的居民为就近上班而选择租金较高地段的隔断间,在这选择的过程中,人人都在计算属于自己的生活账,政府部门通过强行推行禁止群租的政策,干涉了居民的选择自由,是不公平的。
群租现象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它的存在。既然居民有需求,就应该认识到群租房对满足一部分人群居住需要所起到的作用。对于租房市场,我们应予以放开,让其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让租户能根据自己需求自由选择房源。政府在当中应该扮演好服务和监管的角色,而非用行政指令来控制群租房供给。禁止群租的一纸禁令显然只看到了群租房乱象的表面,而没看到其背后高房价、高房租的市场现状,最终只能治标不治本。
微话集锦
@峰晓言午:群租现象并不是一堆人有“受虐”倾向,要去花钱买罪受,而是因为他们的住房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得低于5平方米”的标准,在当下高昂的住房成本面前,无异于对吃不起饭的人说 “何不食肉糜”。有关部门制定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标准并不难,可谁来为他们实现这样美好的住房福利呢?
@七月荣迎新那个棱立个棱吼嘿:“棚户区里居民艰难度日的景象固然触目惊心,但像群租房这种隐没于高楼大厦之中的青春伤痛也不能忽视。”这是人民网一篇文章的原话,看到 “青春伤痛”这四个字很想笑,群租房我也住过,其实就是所谓的床位。条件艰苦,但是绝不会形成什么伤痛。说文艺点,这是青春奋斗过的痕迹。不过这不是政府思维。
@samuelzh:北京开始限制群租房,于是很多人开始抱怨社会底层会无法栖身于北京,但同时北京那么多空房为何不加以利用。伦敦规定,如果在无人居住房间居住,时间自房主要求离开之日起居住不超过3个月是合法的;柏林规定,空房如果房主无合理用途,居住者交付水电费可无偿居住,中国一直在说与国际接轨,为啥这不与国际接轨。
@牛牛家的小鸡丁:整治群租房有喜有忧,个人认为这将促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北漂的梦想,而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二三线城市注入新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必像在北京活得那么累,花更少的钱甚至可以租到比原来更大的房,对于他们的幸福感的提升有其积极作用。
@增源1314:人均5平米,一房两个人,北京为治理群租房划出底线。如果不是离谱的房价、违规的中介、缺位的监管,没有人愿意把青春安放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把奋斗挤进上下铺的鸽子笼。禁的成效有待检验,期待多建公租房,兼顾低收入群体。给年轻人一个遮风挡雨的落脚点,保留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任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