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女士的女儿户口在山东省老家,女儿今年6岁了,5月份,胡女士到家门口的某小学给女儿报名。校方收了校服费,让她到鼓楼区教育局结算中心交7200元的借读费。排队交费的人多,胡女士站在后面,突然接到校方电话,“暂时不要交钱了,上面政策有变化,请等候通知。”胡女士还以为这笔钱能省了,不料7月9日校方又通知她,让她交1.5万元借读费。
胡女士了解到,5月份交钱的只要7200元就能入学了,当时没交的现在一律交1.5万元。“天哪,迟5分钟排队就要多交7800元,太不合理了。”
5月初,胡女士的女儿参加了该小学的面试,5月18日,校方通知,“你女儿成绩优异,已被录取,22日来办报名手续吧。”5月22日,胡女士到了学校,交了153元校服费,同时填写了《捐资助学意向申请书》。
7月10日,胡女士向记者展示了这份申请书,其中“本人申请捐助人民币”一栏写着7200元,上面盖着这家小学的公章,“申请人姓名、捐助额等栏都是校方填写的,校方让我拿着申请书于周一、周四到位于三步两桥6号的区教育局结算中心交费。”
5月24日是星期四,胡女士带着银行卡前去交费,排队的人较多,她排到中间的时候,突然接到校方的电话,“你钱交了没有?”“还没呢,人多,正在排队,还有5分钟就能交了。”“你不用交了,快回去吧。”“为什么?”“上面政策有变化,你等候通知。”胡女士说,听说不用交钱了,她心里一阵窃喜。
不过,胡女士又担心孩子借读名额被人顶了,校方向她保证,“你放心,绝对不会不收你家孩子的,只是暂时不需要交借读费了,你等通知吧。”
7月9日,校方打来电话,通知胡女士到学校来领单子。到校后,校方开给她一张单子,胡女士一看,捐助款项变成了1.5万元。
胡女士蒙了,“我还以为不用交了呢。”“交,要交一万五。当时不是告诉你政策有变化吗,这就是变化。”校方答。想到当时排队交费时接到校方不让她交费的电话,她气愤地反问,“你们要迟5分钟打我电话,我不就只要交7200元了吗?”“对,当时交过的就算交过了,没交的现在就要交1.5万元。”
胡女士有位邻居,孩子今年也要到这家小学借读,5月份,这位邻居交了7200元借读费,如今顺利进入该校。像胡女士这样当时报名没交费的家长还有不少,还有家长已交费,听说政策将有变化,又主动要求退了钱。7月10日上午,5名家长到市教育局反映这一问题。教育局表示,将与校方协调处理此事。
为何借读费前后不一致?7月10日 校方解释,5月份上面还没公布政策,没讲要收多少钱。该校一直按7200元收借读费,直到7月7日下午才通知要统一收1.5万元借读费。
为何5月份家长排队交费时,校方打电话通知暂停交费?校方解释,“当时接到上级通知,一律不准收费,我们一听,只得赶紧转告家长停止交费。”校方强调,其实许多学校早收1.5万元了。如果校领导当初狠心多收点,也没这回事了。对于前后收费不一致带来的矛盾,校方工作人员表示,“校长已向教育局承认错误了,正协调解决。”
7月10日,记者就此事联系南京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说,借读费只要不超过1.5万元,都不算违规。(赵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