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热潮的兴起,折射出当今消费者重视健康的积极心态,市场上与“中药材”“养生”等字样结合的商品一经推出,往往就自带流量。在“中药+食品”的模式影响下,中药茶饮、中药冰淇淋、中药咖啡等一系列产品不断推出,不少年轻消费者表示,支持且愿意尝试;也有一些心存疑惑,认为这是“智商税”。此类商品配料如何?是否真的能养生保健,可以随意食用吗?
现象:
养生市集爆火 个性化诊疗受青睐
9月,江苏南京一场名为“脆皮青年养生市集”的活动人气颇高,不少医生走出院门、摆摊设点,介绍耳穴压豆、推拿、刮痧、艾灸、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推广体质辨识、中医美容等特色内容,吸引不少消费者驻足。现场,中医免费问诊的展位前排起长龙,直至晚上9点,仍有人在排队等候。“很遗憾来晚了,没让中医给我把把脉。”新晋职场人小梁有些懊恼地说。问及为何会关注此次养生活动,她表示,体检结果挺好的,但总觉得提不起劲,就想请中医看看。抱着“有病治病,无病养身”的想法,小梁平时也会买一些养生茶饮、糕点等,改善一下自己亚健康的状态。
国家执业中医、南京江宁弘仁馆中医诊所主任刘振宇表示,中医施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一次简单的看诊只能了解大概,改善健康状况还需配合持之以恒的规律生活,年轻人如果只是一时兴起追逐养生潮流,恐怕适得其反,建议了解一些中医理论,尊重科学,理性养生。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等诸多原则,一般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制定与之匹配的治疗方案,促进身体自我康复。
调查:
中药养生茶饮 宣传大于实际功效
目前,市场上不少茶饮店为满足消费者猎奇和养生的需求,纷纷引用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推出各种养生茶饮,标注“降燥饮”“熬夜水”“元气茶”等抓人眼球的名称,让不少年轻消费者愿意为了实现字面效果而积极买单。
外卖平台产品
“乐饮禾膳”茶饮店
“陆藜开了个方子”茶饮店
线下的茶饮店普遍都有各自的宣传标语,让消费者欲罢不能。比如江苏医药·乐饮禾膳的店铺里标有“药膳饮品”字样,陆藜·开了个方子则标注“中医馆开的茶饮店”。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查询,“江苏医药·乐饮禾膳”注册公司是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南京乐饮禾膳食品第一分店,成立于2023年12月7日,是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经营范围包括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餐饮服务等;陆藜·开了个方子则为江苏百黎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法定代表人刘妍同时还注册有江苏百黎堂中医药健康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主体。
有的消费者在外卖平台购买陆藜·开了个方子的“藜梨元上茶”,在茶饮中并未发现原料表里标注的红枣、枸杞和无花果。咨询店铺客服,对方答复称产品都是统一配方,不会作假。茶饮并非单杯制作,而是在一大壶中熬煮,在倒入饮品杯时可能原料不全。当再咨询“古法酸梅饮”中的“古法”是何意思?与一般酸梅饮有何区别,胃寒之人是否适宜饮用等问题时,商家一直未有回复。
商家回复图
据调查,不少消费者对于养生茶饮的一大误区是认为药食同源的食材百利无害,皆可增益健康。在陆藜·开了个方子这家“中医馆开的茶饮店”排队的消费者大多表示,出于好奇且价格适中,就买来尝尝味道,以及“看介绍有养生功效,喝了应该不会出错”的想法。一位正在喝五指毛桃椰子水的女士表示,饮品有少许中药味,没有自己常喝的奶茶味道好,但就冲着养生保健的功效,姑且一试。
陆藜开了个方子网店简介
刘振宇介绍,所谓“药食同源”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既可食用又能入药,都具有相应的性味归经,比如寒、凉、温、热“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辨证论治“千人千方”,十分讲究药食的选材和剂量。刘振宇建议消费者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再选择合适的中药茶饮。
即便是养生茶饮的原料真实可见,但黄芪、枸杞、当归等常见的补益类食材,也要根据消费者自身体质及用量进行选择。若不分体质虚实、气血盛衰,盲目摄入,则会弄巧成拙。比如常见的黄芪红枣茶,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适合体虚之人调理疲乏无力、手脚冰冷等症状,但需见效即停。过量饮用会出现情绪烦躁、口舌生疮、头晕头痛等上火症状,而且也不适合高血压、便秘、咽喉肿痛者,可能会加重病情;黄芪和红枣亦有各自慎服或禁服的症状,时常被人忽略,消费者需谨慎识别。此外,中药茶饮也注重汤剂的煎法顺序,亦有相关禁忌和副作用。
陆藜开了个方子店铺图
提醒:
养生食品讲究多 消费者需理性购买
目前,销售养生茶饮的商家根本无法做到在菜单上详尽标注各类原料,以及其所具有的功效与副作用、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消费者也无法当即判断自身体质是否适合这些养生茶饮,盲目跟风饮用,可能会损害健康而不自知。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不要过分迷信中药茶饮的养生功能。由于中药食材的使用十分讲究,若没有注意药食材本身的属性,或搭配不好、调配方式不对,还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对于中药冰淇淋、中药咖啡等相关产品的兴起现象,江苏省消保委此前表示,各品牌通过“跨界”迎合更多消费者的兴趣点无可厚非,经营者应合法、合理营销,切忌人为制造健康焦虑,不能动辄给产品冠以“药食同源”“养生产品”的“高帽子”。经营者如果在营销过程中为了收获流量,故意营造噱头夸大宣传、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违背公序良俗或者漠视消费者需求进行“饥饿营销”等,会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业内有关人士指出,如今,中医药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正在积极融合新业态,焕新出更多的消费品类与场景,势头喜人。但需明确的是,创新的基础是传承,任何偏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创新都是无稽之谈。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中药养生产品,不跟风不盲从,对于含有中药成分的商品,务必先看清说明,了解清楚自身体质、症状,以及药食材的药性、功效与用量,再考虑是否购买。(黄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