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峰会现场。
■本报记者 聂国春 文/摄
近一段时间以来,P2P平台“爆雷”不断。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仅8月份,行业内就新增171家问题平台,其中19家跑路,147家出现提现困难,6家由经侦介入。
是问题平台多了影响了投资人的情绪,还是舆论的负面情绪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抑或是互为因果关联?在9月2日由金融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第三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CF40学术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近期的P2P行业“爆雷潮”是行业自身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这个行业如果还想继续发展,就必须搞好整治攻坚,必须坚持健康发展。”
野蛮生长
对于过去P2P行业的发展,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峰会上用“野蛮生长”来形容。“2007年第一家平台上线,当时基本上没有人管。2014年互联网金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一大群平台就进来了。有一些是有资质,还有很多没有资质,这时候监管仍然没有采取措施,导致鱼龙混杂。”黄益平说。
“尽管此后监管层多次提到银行存管、ICP认证等,但还是有很多平台没有做,其中上线了存管的平台占出问题平台的14%。”杨凯生分析指出,之所以会出现“爆雷潮”,主要原因是整改任务没有完成,诸如期限错配、刚性兑付等违规现象没得到彻底扭转。
强化监管
对比过往几次P2P问题集中爆发和监管政策出台的时间点,杨凯生认为,每次P2P平台问题集中爆发时,都是风险聚集到一定程度,市场反应强烈后,才出台各种监管政策。因此,平台的“爆雷潮”不能归咎于监管态势的加强。相反,P2P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整治的方向,监管必须面向全部的从业者,面向全部的机构,并全面落实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监管要求和整治措施。“金融要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前提是监管要全覆盖。”黄益平认为,这个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三点,一是数字技术要进一步突破,二是培养发展信用文化,三是完善监管框架,强化监管。
友信金服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适时表示,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P2P提供的方案具有商业可持续性,数字化提高了服务小微企业主融资的效率,数据的积累也使得风险管理有了巨大突破。对于行业而言,如果没有过往监管对于金融创新的宽松和鼓励,就不会有P2P行业的今天。但如果没有今日监管的严格,也不会有P2P行业的明天。“网贷平台要拥抱监管,相信在强监管的环境下,P2P行业可以走得更好、更远。”张适时说。
短板待补
针对P2P行业的监管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在会上提出,P2P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形式,应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
纪敏认为,P2P本质上是信息中介机构推出的一种直接融资。和银行贷款这种风险由银行承担的间接融资相区别的是,在P2P业务中,投资人需承担资金风险。因此,P2P业务应该更多地适用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如合格投资人制度。
“机构投资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能力比个人投资人都更强,他们的进入不仅能逐步提高机构投资人在P2P投资人中的投资占比,还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各种监督职能。个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购买机构投资者针对P2P资产推出的产品,从而实现P2P资产的投资配置。”纪敏说。
纪敏指出,上市公司经过了监管部门的严格筛选,并接受了一系列监管政策的约束,所以股票虽然有很强的流动性,但风险较P2P产品低。因此P2P投资者的门槛应高于上市公司股票投资者。资管新规中对合格投资人同样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也是P2P行业未来要补的一个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