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四点放学,家长五六点下班,家里没有老人就只有请假接孩子。”时间差带来的 “三点半难题”,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
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应有关 “三点半接送”难题时,公开点赞南京“弹性离校”制度。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表示:“教育部领导提到的南京‘弹性离校’,确实做得不错。”“弹性离校”究竟好在哪里?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安心驿站” 安全放心
中午是学生食堂,放学后就变身“安心驿站”。5日下午4点多,记者在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学生食堂“安心驿站”看到,不锈钢餐桌上铺着咖红色桌布,数十个孩子正在看书、做作业。
三(5)班的江语璇做好英语作业后又打开语文书。她们班上有5个同学“弹性离校”,一起看书做作业,不懂的可以相互问问。四(6)班的王子煦做好作业后在看《小学硬笔习字》,边看边练习。“妈妈5点来接我,在这里做好作业,回家就轻松了。”
新城小学南校区校长侯俊东告诉记者,学校共有1150余名学生,这学期一至五年级有65名学生报名“弹性离校”。每天下午2点40分一二年级孩子放学,下午4点半三年级以上孩子放学,选择“弹性离校”的孩子就会陆续来到“安心驿站”,由一位外聘的退休教师专门负责照看,所需费用由“弹性离校”财政专项补贴解决。“弹性离校”的孩子们,95%以上可在离校前完成家庭作业。学校还在“安心驿站”设置两个书箱,里面装有数百本书刊,供孩子们随时取阅。
侯俊东介绍,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家长,学校“弹性离校”提供多种方式供家长选择,下午5点、5点半及6点三个时间点,家长都可来接孩子。没有选择孩子“弹性离校”的家长,因特殊原因也可临时申请。去年上、下两学期,教育主管部门先后两次对“弹性离校”满意度进行调查,该校家长满意度达100%。
当天下午5点,三年级学生陈雨轩的爸爸陈浩来接他。“从去年第一学期实行‘弹性离校’开始,孩子就报名了。”陈爸爸感言,“弹性离校”切切实实解决双职工家庭接孩子的困难,学校有专人照看,孩子安全,家长放心。
无偿服务 政府买单
去年春季学期开始,南京市所有公办、民办小学从每学期开学第二周起实行“弹性离校”。该项政策面向有需求的所有学生家庭,以家长自愿报名、学生自主参加为前提,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严禁以任何方式拒绝或推诿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学生“弹性离校”期间一律实行免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学生家庭直接或变相收取任何费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搭车”进行其它有偿服务。
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朱勇告诉记者:“这学期申请‘弹性离校’的学生有300多名,分成10个班,我们返聘10名退休教师作为托管老师,确保在职老师工作不受影响。”
免费提供延时照顾服务,对家长来说确实解决了难题,但对学校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和管理成本的提高。为了推进“弹性离校”制度,去年南京市财政专门安排“弹性离校”市级专项奖补经费,其中补助经费根据各区实际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人数按比例补助到区,奖励经费根据各区“弹性离校”工作实效划拨到区。去年春季学期,全市参与“弹性离校”的学生有近6万人,秋季学期有7.2万余人。
抽样调查显示,南京市“弹性离校”政策知晓率为95.8%,综合满意度为90.6%。南京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超过3000万元,为学生家庭节省支出约3.6亿元。南京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祁寿东表示,今年南京379所小学实现“弹性离校”全覆盖,市、区两级财政为此都要增加投入,预计投入将达到3500万元。
智能管理 便捷灵活
家长可以在手机上像选电影票座位一样,选择孩子“弹性离校”的日期、时段;学生放学进入托管班及托管班结束,家长均可以收到通知……3月5日起,南京市小学开始实施新学期“弹性离校”,智慧管理成为一大新亮点。
玄武区24所小学率先使用上“弹性离校”智慧管理平台。“进班前刷一下,妈妈来接时刷一下。”5日下午3点多,南京中央路小学三年级的郑瞳举着自己的二维码告诉记者,这学期“弹性班”全部是6点结束,比去年冬季5点结束整整多了一小时。“妈妈5点半下班,正好可以来接我。”
今年南京“弹性离校”管理有了升级版,运用“互联网 +”技术,在全市推广“弹性离校”智能管理模块。去年9月起,智慧管理平台在玄武区中央路小学、逸仙小学、同仁小学和洪武北路小学先行试点,今年3月5日起在全区24所小学全面推行使用,覆盖全区2.3万名小学生、近4万名家长。中央路小学校长林虹表示,孩子放学、进班、托管结束,家长们都可收到通知,使“弹性离校”更加安全。“平台还有评价功能,孩子们可发表自己的想法换取积分,使得很多孩子在‘弹性离校’这段时间里,由原先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作自我学习规划。”
玄武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章伟说,“家长可以在手机端通过简单操作完成孩子报名‘弹性离校’,并可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学校也可以通过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报名汇总、统计、分班、值班安排、点名及学生二维码进班、家长扫二维码确定离开等工作。平台让‘弹性离校’工作更加便捷、灵活,适合各个学校使用。”
本报记者 蒋廷玉 葛灵丹
实习生 杨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