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肥讯(徐琪琪 杨林侠 记者洪敬谱)近期,合肥市消保委陆续接到大学生投诉,称一些公司以“包就业”为名,推销高价培训课程。这些公司利用应届毕业生就业心切的特点与其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口头承诺的“包就业”在协议中换成了“推荐就业机会”,课程结束后不但不履行就业承诺且人去楼空。安徽省合肥市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求职心切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或报名培训课程时要警惕培训消费服务陷阱。
大学生小张在网上看到某公司发布招聘IT工程师信息。小张前去应聘,该公司并未立即安排工作,而是以工作单位需要岗前培训为由向其推销培训课程,并承诺课程结束后就安排工作,但是培训课程需要缴纳1.98万元费用。
小张一时拿不出这么多培训费。该公司工作人员提出为其办理个人网络信用贷款,由小张分期偿还费用,并称安排工作后只需要几个月薪水就能将贷款还清。小张便在对方指导下用手机软件完成了贷款申请手续。
在随后几个月的培训期内,小张发现课程都是些过时的内容,老师授课质量也不高,但出于对该公司“包就业”承诺的信任和期待,小张坚持完成了课程。
然而,课程结束后,该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推荐就业,而是告知学员需自己找工作。在与该公司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小张向法院起诉,但经营者删除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后从经营场所搬走,玩起了“失踪”。
对此,合肥市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大学生在找工作或报名培训课程时要警惕培训消费服务陷阱。
包就业承诺。多数培训消费陷阱都是以“包就业”为诱饵,吸引培训者缴纳高额的培训费、中介费、就业押金等费用。
高大上的宣传。以虚构或夸大的能学习到先进信息技术与保证到知名企业就业为宣传手段,是不法经营者诱骗学生的惯用伎俩。大学生面对此类宣传要提高警惕,可通过教育局、人社局核实其办学资质,多方面了解确认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办理网络贷款。不法企业只描述网络贷款的各种利好,不说其中风险,诱导学生申请贷款交高额培训费。后期如果想解除合同或未及时还款,可能需支付高额违约金,甚至会在个人征信记录上留下“污点”。
莫忽视维权证据。培训企业派发的宣传材料、招生简章、培训合同等是维权的有力证据,大学生要留心保存纸质材料和网络页面截图。若发生消费争议,与培训企业协商不成的,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通过仲裁或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