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溯源标签五花八门,涉及多个领域,如食品、酒类、生鲜、水果、大米等。在国内销售的燕窝产品,大多数都会在包装上加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的溯源标签,以便消费者查询购买的燕窝是否来自经国家批准的境外燕窝生产企业。近日,浙江消费者汤燕在某网络商城购买了一款贴有溯源标签的燕窝产品,却发现扫码显示出虚假网站。汤燕要求赔偿,屡遭商家拒绝。假冒溯源标签为何大行其道?《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假冒标签现网店
一直以来,汤燕都认为,有溯源标签的燕窝产品相对比较安全。“因为国家对燕窝进口有政策,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商家也是这么宣传的。”汤燕说。
今年4月,汤燕在某网络商城“盛燕天下旗舰店”购买了贴有溯源标签的燕窝,发现水分很大。随后,她扫描溯源标签上的二维码,发现与之前买的燕窝上的溯源标签扫出来的网址不一样。
“我联系网络商城,对方回复说需要证据。之后,我通过电话联系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和其下属的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经过鉴定,确认溯源标签是假冒的。”汤燕说。她将鉴定报告提交给网络商城后,被告知“溯源标签不作为判定燕窝真假的证据,无法处罚商家,建议退货处理”。
汤燕觉得很不合理:“既然溯源标签是假冒的,为什么不能判定售假?这样一来溯源标签还有什么意义?而且燕窝产品出现假冒溯源标签,也不符合政策规定。”
记者了解到,汤燕所说的政策,源于国家有关部门与相关国家签署的输入燕窝产品的检验检疫和卫生条件议定书。资料显示,自2011年7月血燕亚硝酸盐超标事件后,我国一度停止所有海外燕窝产品的进口。201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主管部门签订了输华燕窝产品的检验检疫和卫生条件议定书。按照议定书,输华燕窝产品的加工企业应当在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进行注册。此外,输华燕窝产品加工企业应当建立从燕屋到出口的燕窝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可追溯,并在发生问题时能及时召回相关产品。
移花接木的网址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溯源标签被认为是有效验证商品真假的方式,不少商家更是以此为噱头,宣传其销售的产品来源根红苗正。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官网介绍中称,获得认证企业的燕窝产品,采用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并须在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统一的CAIQ溯源标签,以方便消费者识别和选购进口燕窝产品及以进口燕窝为原料进行国内再加工的燕窝产品。消费者可通过查询标签上的燕窝码或二维码,获得该产品的全程追溯信息。
该官网的资料显示,虽然溯源标签不是强制的,但目前获得中国注册的16家马来西亚和8家印尼企业,全都申请了溯源标签。
根据汤燕提供的线索,其购买的燕窝产品溯源标签上标注的网址为ebn...,但通过扫描二维码后显示出的链接网址为另一个。
记者登录发现,网站页面显示一个防伪的简单页面,并无任何联系方式。其页面图片上还有另一个网址。记者拨打该网站联系电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电话是杭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曾经开设的防伪查询的联系电话,但早已不做防伪查询了,“而且当时做的防伪也不是全国的,仅仅是当地的龙井茶项目,这个防伪系统早就关闭了”。
商家涉嫌欺诈
中国燕窝溯源管理服务平台官网资料显示,通过平台溯源管理+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CAIQ溯源标签的模式,可实现燕窝“专厂专号专用”和“一品一码”。消费者通过唯一的“燕窝码”查询,可获得燕窝原料、生产、进出口等信息。
记者搜索发现,在某网络商城上,有35878家销售燕窝产品的店铺。记者联系几家店铺客服,大多数都声称是正规的燕窝产品,有正规的溯源标签。记者提出发现假冒的溯源标签,网址不对,客服未予回复。
“我听说,周边的朋友在其他网店不仅买到过贴有假冒溯源标签的燕窝产品,还有其他的产品。”汤燕说,据她了解,部分网店为了提高销量,在产品上贴上假冒的溯源标签,蒙混过关,欺骗消费者。
四川少城律师事务所律师曹毅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很明显,提供虚假的溯源标签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一经发现,可以向经营者提出三倍的赔偿要求。”曹毅说,“另外,燕窝是一种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经营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消费者如果对购买的燕窝产品不放心,可以到相关检验机构去检验,如果不符合标准,可以向经营者主张十倍赔偿。”曹毅说。另外,根据《消法》规定,网络第三方平台有连带责任。网购平台对消费者合理合法诉求推诿的行为,也应受到处理。
记者获悉,使用假冒溯源标签的商家是青岛市的一家企业,汤燕通过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进行投诉。青岛市市南区市场监管局在回复中称,经查,对该公司有其他类似举报,已并案调查。
《中国消费者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