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与泄漏系列报道之三:
个人信息保护亟待法律规范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是隐私也是资源。手机注册、房产登记、考试报名等无一不涉及个人信息,由此产生的个人信息贩卖和电信诈骗事件屡禁不止。日前,中国消费网曾就个人信息泄露的社会现象、运营商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进行了相关报道。面对个人信息频繁泄露的严峻局面,定纷止争就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制约。为此,结合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记者近日又分别采访了有关律师和法学专家。
3月24日,有媒体报道称招聘网站58同城简历数据泄露,58同城随后做出回应表示,安全部门正依据报道展开调查;3月10日,央视报道称京东网络安全部员工监守自盗窃取贩卖超过50亿条公民个人信息。而据江苏消费网统计,2016年全年通信投诉中,江苏地区涉及个人套餐及增值业务遭篡改的投诉超过一半。如此种种信息泄露事件,使消费者对信息安全的占有者和管理者提出质疑,也使得信息安全保护的法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现状: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无论是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还是企业发展的规划设计,都离不开信息数据的分析。然而,这些数据既是社会发展的资源,也可能触及消费者的个人隐私。
此前,南京市民王女士投诉称,“我的套餐被营业厅工作人员擅自变更,多次和客服热线联系最终也只是将我原套餐恢复,赔偿我因套餐变更产生的损失,那么,我个人信息遭‘窃取’的损失又如何赔偿呢?”
据了解,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现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比如《刑法》、《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2017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内容主要包括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和确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量刑标准等问题。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个人信息保护并不止于刑法层面。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明确个人信息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虽然个人信息保护作为一项基本的民事权利被予以确立,但是个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侵害个人信息在民法上的责任划分、企业及职能部门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应尽义务等问题都是目前法治的空白领域。
律师观点:
明文规定可公开个人信息范围
“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在于信息管理者及占有者的充分告知义务”,江苏天哲律师事务所黄震律师表示,“消费者有权选择经营者是否可以使用其个人信息。比如经营者在消费者登记时可以设定例如问答卷等方式来让消费者选择。同时,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对各类垃圾短信和电话也是不堪其扰。法律上应当明文一一列举属于可公开范围的个人信息,只有明确界定可公开的个人信息,才能更好地加强对不可公开信息的保护,才能确保在公开个人信息时充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从而减少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各种危害。”
法学教授:
应当明确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责任
南京大学法学院李友根教授在谈到个人信息保护和泄露问题时表示,首先,虽然个人信息泄露有刑事责任规定,但是如果经营者的行为没有达到刑事责任时,如何确立相应的民事责任来保护消费者?呼吁企业加强自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明确细化经营者及政府部门的义务,让违法者承担责任。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域外的“法定赔偿”制度,当经营者因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造成损害,只要有损害就构成民事赔偿,而无需消费者证明具体的损害额,即可获得一定的法定赔偿金例如500元。其次,相关的行业协会可以出台一些《企业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来规范信息管理者使用个人信息资源。而在《指南》中可以规定,比如哪些个人信息属于可公开信息,企业可以采取哪种合法方式对个人信息进行合法买卖,消费者作为个人信息提供者是否可以获取报酬等。第三,当法律法规有了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就需要行政执法部门以行政权力保障法律的实施,比如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局来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最后,当出现大规模的侵害个人信息安全事件,消费者协会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孙婉婉)
相关链接:
1、 个人信息保护与泄漏系列报道之一:个人信息泄漏乱象横生 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2、 个人信息保护与泄漏系列报道之二:三问通信运营商 如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