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今后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为保证目标实现,规划提出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同时,控制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也将为实现目标保驾护航。
徐 骏绘(新华社发)
■不管用何种手段,只要赢了对方就算取得胜利,这样做对提升环境质量没有意义。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空气质量,既要跟条件类似的兄弟城市比赛,更要跟自己比赛,找出工作的缺项与不足,真抓实干,力争早日达标
又值月中,又是环保部公布重点城市和区域月度空气质量状况的时候,每到此时,相信有些城市总是捏了把汗。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怎么样,会不会再进倒数“前十”,这些信息似乎比AQI(环境空气质量)指数、PM2.5(细颗粒物)浓度等指标更令人关注。一些媒体甚至只公布名次而将各种数据一概删掉。
打量每月排名,不难发现“黑榜”上熟脸不少。河北的六七个城市、济南、郑州都是榜上常客,就连大家心目中山清水秀的成都、绍兴、常州等地,也都有上过榜单的记录。
关注排名自有一定道理。如今,我国还有不少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所在城市污染程度怎么样,看看排名就能知道个大概。另一方面,对空气质量关注度的提升,直接“造就”了排名的新用途,最佳休闲城市、最佳养老城市等诸多评选,环境空气质量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因为空气质量不理想,成都几次与 “最佳”擦肩而过,让不少四川的小伙伴心里疙疙瘩瘩。
可以说,空气质量排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面子。在全民的关注中,“黑榜”常客倍感压力,还因此出现了所谓大干多少天、力争不倒数第一的笑谈。今年两会上,某些城市市长又喊出了“力争退出倒数前十”的豪言。
但笔者以为,无论什么阶段,退出黑榜都不该成为城市治理空气的目标。
东北一城市曾上“黑榜”,当地环保局长抱怨:我一个大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工业贡献率全省第一,你拿一个旅游城市跟我比,我能服吗?这话有一定道理。城市空气质量不仅受到其能源、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与地理位置、气候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息息相关。机械地看待不同条件的城市排名,确实不科学也不客观。
一个城市的环境,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是生活的必需品。笔者理解排名落后城市的压力,但必须提醒一声:提升环境质量不是田忌赛马,不管用何种手段,只要赢了对方就算是取得了胜利,这样做没有意义。与提高排名相比,更应该看重空气质量数据的变化。
正如专家所言,在持续治理之后,好做的都做了,容易出效果的招都使出来了,大气污染减排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空气质量,既要跟条件类似的兄弟城市比赛,更要跟自己比赛——梳理以往的减排措施,找出缺项和短板,看看能否做得更精细;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挖掘新的减排潜力所在,寻求最佳路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啃下硬骨头,做出新成绩,才会有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
当然,压力也是动力,如果落后城市都能够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污染减排,榜单上各地的总体空气质量肯定能不断提升。期待未来所有城市空气质量都能达标,那时,即使位居排行榜后列,城市管理者也会有一份坦然——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我不如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先天不足”。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