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警示 >> 正文

消费警示

春节出境游宜理性 无需抢购洋奶粉
江苏消费网 (2015-02-14) 来源:人民网
阅读:

导语:又是一年新春到,家家户户喜庆时,然而最近一些有关“抢购洋奶粉”的新闻突然间层出不穷,一时间各种洋奶粉的消息被散布在大街小巷,诸如“中国人买光德国奶粉”等等。然而,普通消费者却搞不明白,真的如新闻报道中所说,中国人扫光了外国奶粉货架了吗?国民真的有必要疯抢洋奶粉吗?咱老百姓究竟怎么认识洋奶粉?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消费者长期以来的困惑,我们通过调查和走访,做了一些盘点,希望能够帮助消费者“慧眼识奶粉”。

中国人是否真的在全球抢购洋奶粉?

要谈中国人是否“抢购洋奶粉”,不能仅看新闻报道,还要加以分析。根据欧睿全球市场信息数据库Global Market Information Database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球婴幼儿奶粉市场整体增长12%,其中,以中国市场增长最快高达22%,并保持多年稳步增长,2014年增长率为21%,而欧洲和美国市场近五年的增长速度则非常缓慢,东欧和北美的婴幼儿奶粉在13年到14年增长率甚至仅为负数。

一方面,欧洲国家人口零增长,有些国家甚至负增长,根本没有足够的“婴儿”来吃掉他们的奶粉;另一方面,欧盟将在今年也就是2015年取消牛奶生产的配额限制。这说明大量欧洲奶粉没有市场出口,必须抢占中国市场。

就从上面的数据来说,国外的奶粉市场本来就比较小,存货有限,而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游客一去购买,立刻造成了需求压力,这样的“抢购”,和个别媒体渲染的“抢购”,真的不是一回事。而也有人认为,国外媒体这样渲染“中国游客抢购洋奶粉”,不排除利用舆论工具在中国市场多份一杯羹的可能。

洋奶粉是否都适合中国人体质?

还有一个常被大家忽视的事情——所谓婴儿配方奶粉,重在“配方”二字。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体质不同,洋奶粉的配方未必适合中国宝宝。

比如欧美的配方奶粉,因为欧美母乳喂养率在90%以上,婴儿配方奶粉只是作为母乳不够时的补充。欧洲人饮食习惯中动物食品更多,欧洲的母亲通过膳食摄取的钙、铁、锌相对充足,能够通过母乳传递给孩子,因此在微量元素添加上要求不高,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达不到中国的国家标准,其中钙、铁、锌尤为突出。

再如日本奶粉,日本临海,食物多为海鲜,海鲜中含有丰富的锌,所以日本原装奶粉的含锌量极少或根本不含。但对于中国宝宝来说,锌的摄取却非常重要;

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每100克奶粉中应含锌2.5~7.0毫克,但对欧洲奶粉进行检测时发现,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某欧洲品牌原装奶粉100克含铁仅为0.8毫克。而美国奶粉在蛋白质、脂肪以及含糖量上全部是按照标准的最上限进行添加的,因此很多孩子喝了美国奶粉后容易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还是喝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奶粉最妥当。

中外奶粉企业生产水平是否存在差距?

要讨论中外奶粉企业的生产水平是否存在差距,要从奶粉生产的几个角度来看:奶源、标准和技术设备。

从奶源来看,我国生鲜乳国标规定蛋白质不低于2.8克/毫升,而在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度的国标中,没有蛋白质指标。

从奶粉的生产标准来看,国家食药监总局2013年底日发布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被业界称为“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标准”。据统计,这是今年以来国家各部门出台的第十二部针对奶粉质量安全的“紧箍咒”。 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料把关、配方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能力等9方面进行重新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政府相关部门的抽查来看,我国规定对婴幼儿奶粉企业所用的原料抽检率不低于15%、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每周抽查一次、技术监督部门派驻企业进行监管等,力度之大、频率之高,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另外,由于国外奶粉企业的市场发展缓慢造成技术老化,国外奶粉企业经常从国内奶粉企业“挖角”技术人员,这在业内已经不是新闻。

洋奶粉质量是否一定比国内好?

洋奶粉质量是否一定比国内好,还要靠数据来说话。

统计显示,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期间不合格进境乳制品名单中,共有430批次乳制品检测不合格。

根据德国国内的报道,德国质检机构检测了14种德国奶粉的Pro和一段产品,某个德国大牌居然不及格。

这些还是“正规的洋品牌”,另一方面,洋奶粉中有知名品牌,也有非正规的品牌,甚至有专门为中国市场注册的所谓“洋”品牌。后者的产品质量没有保障,但他们利用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不了解和盲目信任,将自己宣传为一线品牌、顶级品牌,甚至以次充好,加大了消费者的风险。

在上述情况下,“中国游客抢购洋奶粉”的新闻为什么一连几年一再出现,让人疑惑。2013年,香港某报曾经报道中国奶粉含有“反式脂肪酸”,后来证明是“乌龙”,被国内有关部门质疑、澄清后,发现背后隐隐有国外利益集团操控的身影。“中国游客抢购洋奶粉”的新闻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况,值得思考。

因此可见,购买奶粉不能光看姓“洋”姓“中”,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服务和信誉。国家连续多年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专项检查,从严推出相关的举措,目前乳制品行业从生产到监管,远比国外严格。中国消费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济条件等,选择质量品牌信得过的产品。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

宝应碧桂园承诺难兑现

“当时真的很冲动,现在终于松口气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