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刚上市满半年的维信金科卖掉了杭州维仕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下称“维仕金融”)及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
未来,维信金科将完全退出线下业务,而专注于线上金融服务。那么,维信金科剥离线下主体背后,是“战略调整”还是“断臂求生”?
线下业务遭剥离
1月2日,维信金科发布公告称,出售维仕金融及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事项已与2018年12月31日完成。出售事项完成后,维信金科将不再经营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公司亦将保留现有线上至线下贷款,其于2018年6月30日的公允价值余额为43.89亿元。
信息显示,维信金科出售维仕金融及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总代价为约1180万元。该公司预计仅可获得收益净额约10万元,其相当于出售事项所得款项与于买卖协议生效日期目标公司未经审核的账面值之间的差额。
作为回报,买方与维信金科签订不竞争协议,签订买卖协议起三年内买方及维仕金融不得从事与维信金科相同的信用卡余额代偿业务或其他与维信金科业务相似、相同或构成竞争的线上信贷业务;买方及维仕金融须优先介绍任何借款金额超过3万元的信贷业务给维信金科,以换取转介费。
目前,维仕金融工商信息尚未变更,公告也并未披露具体买方信息。
对于出售原因,维信金科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线上至线下业务新增量占公司整体业务较小,与公司智能化的战略定位不符;其次,线上至线下业务的扩张成本较高,整体资产回报率较低,且不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另外,在目前市场情况下,线上至线下业务偏向于两年以上的长期产品,在风险控制及长期资金的配置上,会有一定的挑战。
根据维信金科管理层的账目及评估,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2016年录得净亏损290万元,2017年录得微利70万元。与此同时,线下大额信贷业务对贷款规模的贡献持续下降,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贷款占比分别为93.1%、37.9%、10.3%和不足20%。
线上业务挑战不小
只是,在剥离高成本的线上至线下业务之后,维信金科能否实现扭亏为盈呢?
“出售事项将令本公司有机会将财务资源重新分配至本集团产生更大长期回报的业务。预期将能通过线上业务继续满足大致相同的借款人群体需求,保持新增贷款规模,而且线上业务成本远低于线上至线下业务。”上述维信金科相关人士表示,“在出售线上至线下业务后,我们将继续深化信用卡余额代偿、消费信贷线上服务。公司将更加聚焦于线上服务、移动服务、智能服务,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智能金融服务。”
在线下信贷市场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线上信贷市场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着重发力点。第三方研究报告显示,线上消费贷款的待偿余额已大幅超越线下,从2013年的134.1亿元暴涨到2017年的10372.3亿元,并预计在2022年提升至7.54万亿元,彻底成为消费贷款的主流。
对于信用卡余额代偿“生意”,某信用卡余额代偿的机构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信用卡余额代偿针对的是具有征信记录的借贷群体,因此风险性相对比较低,但这也意味着放贷机构的利息收入比较有限,一旦运营成本、风控成本等提升,想要盈利的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往往需要谋求更多的衍生业务,但难度同样不小。”
该负责人进而指出:“在中国消费升级刚刚起步的前提下,国内消费金融市场的潜力无限,即使细分到各个众多的垂直领域,也都具有很大的深挖潜力。但是,挤入这一市场的竞争者不断增加,而且资源越来越多地朝着头部机构流动,想要占据一席之地的难度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鉴于金融业务均要持牌经营的大方针,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算是正规军,而非持牌机构未来究竟会被如何定义存在不确定性。”
维信金科扭亏为盈的路或许并不好走。数据显示,维信金科从2015年至2017年,总收入从10.6亿元提升至27.1亿元。但同时,净亏损额也在大幅上升,从2015年的3.03亿元,到2016年的5.65亿元,再到2017年的10亿元,三年间亏损将近20亿元。在当前的监管大环境下,利率和费率等业务毫无疑问将会受到影响,企业盈利能力也会跟着下滑。因此也正如维信金科在招股书中所言,其在2018年可能还会继续面临净亏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