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保险证券 » 保险资讯 >> 正文

保险资讯

一年期重疾险纷纷上线:千元保费撬动百万保额
江苏消费网 (2018-03-28)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阅读:

  

 

  近两年来,凭低门槛、高保额火爆起来的“百万医疗险”,用销售数据打开了保障型产品创新的想象空间。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在平安e生保的带动下,2017年平安健康险规模保费数据同比大增156%至23.8亿元;众安保险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尊享e生自2016年8月推向市场,2017年已服务约140万被保用户,实现保费收入6.4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周内,腾讯微保和平安健康险APP相继上线了一年期的重疾险产品,均包含100种重大疾病的保障,主险保额最高达到50万元,均可续保至85岁,甚至100岁。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渠道,这些保险公司再一次纷纷上马的一年期重疾险与“百万医疗险”如出一辙。

  不过,用千元甚至更低的保费撬动上百万的保额,在长期险种短期化“改造”后,市场接受度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重疾险这次能成功复制“百万医疗险”的模式吗?

  ●短期重疾险相继上线

  继众安保险、平安健康险等公司在2016年推出“百万医疗险”之后,业内保险公司纷纷跟进,推出类似产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些公司通过“改造”的一年期重疾险产品,有望带动新一波短期重疾险销售潮。

  3月22日,平安健康险推出平安i康保重疾险,该产品设计与“百万医疗险”如出一辙。就在此前一天,泰康在线的微医保重疾险也提示上线,从产品的保障范围来看,同样是涵盖了100种重疾保障的一年期产品。

  2017年6月,众安保险推出了乐活e生,并表示该产品为业内首款百万保额百元保费的重疾险产品。此后,各家的高保额短期重疾险相继上线,但差异化体现在哪儿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选取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新华保险i相依,与乐活e生重疾险、平安i康保重疾险和微医保重疾险作对比。

  从投保年龄来看,微医保重疾险的投保年龄上限为65岁,在四家公司产品中范围最大,平安i康保重疾险的最高首次投保年龄是50岁,其他两家则是最晚在60周岁可以投保。新华保险i相依的最高续保年龄最低,为65岁,乐活e生、平安i康保分别可续保至80岁和85岁,微医保重疾险的最高续保年龄可达到100岁。

  从主险保障来看,平安i康保和微医保重疾险均保障100种重大疾病,乐活e生保障70种,而新华保险i相依的保障范围最少,为45种。不过,乐活e生(19种)、平安i康保重疾险(20种)有针对特定重疾的保额翻倍,和针对30种轻症的保险金,其他两家产品均没有其他保障。

  以31岁女性投保50万元保额为例,乐活e生、平安i康保重疾险的最高保额均能达到110万元(10万元轻症+50万元主险重疾+50万元特定重疾),四家公司产品中保费最高的是平安i康保1405元,微医保重疾险最低635元,众安保险的乐活e生为1250元(首年优惠价1200元)居中,而新华保险i相依各项均不占优势。

  ●市场接受度还不确定

  虽然此类短期重疾险价格便宜,甚至可以用千元、百元的保费,就可以撬动高达百万级的保额,但所谓的“国民重疾”险到底能否完全替代传统的长期重疾险?

  一位保险中介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终身、定期重疾险相比,短期重疾险较为灵活,保费门槛低,同时也面临着产品停售等原因导致无法续保的问题。此类产品可以作为补充型产品,但代替不了长期重疾险。”

  保险专家则指出,配置重疾险最重要的是根据自身经济水平挑选充足的保额。以年收入20万元的人群为例,一旦患重疾,治疗休养期间3~5年内,除了医疗险提供医疗费用报销以外,要维持原先生活水平,即额外还需60~100万元的资金负担日常开支。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家庭的重疾险配置严重不足,短期重疾险正好能填补这一缺口。

  平安健康移动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冯晗认为,“重疾险作为满足国民健康保障核心需求的重要险种,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我们通过‘平安e生保’数百万用户样本调研发现,60%以上‘平安e生保’消费者为28~40岁的中青年人群,其中31~40岁人群占到35%,不少人是第一次购买健康保险。然而,这些人都负担着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大多面临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经济压力,一旦罹患重疾,收入断流,家庭将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生活水平将大幅降低,补充重疾险的需求刻不容缓。”

  此外,短期重疾险也延续了此前“百万医疗险”的优势,以保障全面、价格亲民直击用户核心保障需求。就此而言,一年期的“重疾险+医疗险”产品组合也不失为年轻人投保健康险的一个理想组合。“百万医疗险”报销医疗费用的同时,短期重疾险则满足患病期间其他开支需求,确诊即赔,两者形成优势互补。

  不过,该产品能否真正成为“国民重疾”保险尚待时间检验。一位寿险公司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传统的高费率产品可能不适应互联网渠道的变化,而一年期重疾险的市场接受度还不是很确定,目前保险公司在产品创新上也做了不少突破,比如重症和轻症的区分,以及是否包含一些绿色就医服务等方面不断拓展。”

编辑:葛绍刚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