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卫生 » 健康常识 >> 正文

健康常识

注意!高脂血症并非胖人专利
江苏消费网 (2019-05-31)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阅读: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报道(记者孙燕明)近30年,我国居民血脂水平逐步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血清总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

  妇幼健康研究会妇女儿童肥胖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肥胖学组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内分泌科主任高珊教授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高脂血症并非胖子专利,瘦子或一般体型的人也可能血脂高。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首次发病就可能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更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高珊介绍,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而总胆固醇在5.2至5.7mmo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

  2015年初,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40%,比较2002年的患病率水平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4.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为13.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3.9%。呈现为国民血脂异常的普遍暴露状态,这对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预计2010年至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约增加920万例。儿童青少年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也会显著升高。未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及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

  高血脂、脂肪肝等脂代谢紊乱疾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继发于其他疾病。

  高脂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饮食、营养、药物等环境因素和通过未知的机制所致。继发性高脂血症多发生于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紊乱疾病,或与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因素有关。

  “年龄是影响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高珊说,每个人由出生到成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3至4倍,1岁以内增加最快。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某些国家报告20岁以后不再增加,而另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则报告20至50岁仍呈规律性增加,但以后却有下降趋势。医学调查表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随年龄而增加,中年时期最高,至60岁后开始下降。

  高血脂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高血脂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高珊解释说,第一,危害心脑血管。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有关,大量脂类物质,在血浆中沉积移动,降低血液流速,通过氧化作用酸败后沉积在动脉血管内皮上,并长期黏附在血管壁上,损害动脉血管内皮,形成血管硬化。

  第二,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形成以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大量激活,导致血管动脉痉挛,诱发肾上腺升压素分泌,导致血压升高。人体一旦形成高血压,会使血管经常处于痉挛状态,而脑血管在硬化后内皮受损导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脑中风,脑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状态下瘀滞,导致脑血栓和脑梗塞。

  第三,诱发冠心病。长期高脂血症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量变小,血管腔内变窄,心肌注血量减少,造成心肌缺血,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

  第四,导致肝功能受损与脂肪肝。高脂血症导致肝动脉粥样硬化受损,肝小叶损伤后结构发生变化,可以导致脂肪肝,影响、损害肝功能。

  避免高脂血症危害应遵循三项原则

  高珊强调,人们要避免高脂血症危害应遵循三项原则:改变饮食习惯,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应用药物进行系统治疗。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而建议:20至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 1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至6个月测定1次血脂;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 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病史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六大认知误区

  高珊分析说,目前,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六大认知误区:误区之一,瘦子不会发生高脂血症。许多人把血脂高与肥胖联系在一起。有些瘦人或中等体型的人查出血脂高会非常疑惑,认为身上脂肪多的人血脂才会高,而瘦子不会有高血脂。其实不然,血脂高低与肥胖并无明确关联,高脂血症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作息习惯、工作状态、饮食、抽烟等。

  误区之二,血脂高不需要吃药,只需要饮食控制。有些患者认为只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再加上一定的运动就可以降低血脂,不需要吃药,并认为降血脂的药物有副作用,不听医生劝告,抗拒吃药,这其实是属于似懂非懂、自以为是。事实上轻度血脂升高,在没有任何基础疾病时,尚可以通过饮食进行控制。但对于血脂过高,或有心脑血管缺血病变发生时,药物治疗十分必要。常用的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即使发生副作用,停药一段时间也可以自行恢复,对身体影响并不大,长期使用利大于弊。但若不服用降脂药物,会加速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当于给心脑血管疾病打开了一扇门,等到发病时再服用药物为时已晚。

  误区之三,没有引起身体不舒服就不用管。多数血脂异常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并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致使很多人轻视这个病。实际上,如果高血脂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损害心脑血管、胰腺等多个器官,造成心肌埂塞、脑梗塞、胰腺炎等严重病变。

  误区之四,血脂降至正常范围就可以停药。一般来说,降脂药需要坚持服用,一旦停药血脂容易回升,影响治疗效果。在血脂达标后,大部分病人仍需要用原来的剂量持续服用,没有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小服用剂量,找到最低有效剂量后长期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

  误区之五,血脂越低越好。人们必须重视高血脂对血管潜移默化的影响,未雨绸缪,积极防治并发症,但并不代表血脂越低越好。国外医学研究证实,如果血脂过低,肿瘤的发生率就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日常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

  误区之六,他汀类药物伤肝。他汀类降脂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可确保绝大多数患者用药安全。他汀类药物很少导致肝脏疾病。在部分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可导致转氨酶水平一过性轻度增高,这并非肝毒性表现,一般停药后就可恢复。

编辑:刘军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