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医生自杀身亡?谣言!
徐宝宝事件发生之后,毛晓珺就像蒸发了一样。但近日,南京本地一家网站的论坛里,有网友爆料称:“上周听说毛医生跳楼自杀死亡了,开始以为谣传,后来找朋友证实了一下,是真的。那一刻,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网友爆料:毛医生自杀身亡可信度90%
昨天快报记者联系上了第一个爆出“毛晓珺自杀身亡”的发帖人ddttzz,据ddttzz称,他听好几个医院的朋友说了此事,包括南京某大医院的护士长都说毛晓珺已经自杀了,这基本上就像杀人游戏一样,他被大家投票“杀”死了。不过,ddttzz并不愿意提供知情者的联系方式。ddttzz认为毛晓珺心理崩溃是有根可循的,毛晓珺之前是副主任医师,事故发生前不久他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非任务,正准备提拔为主任医师。节骨眼上发生这种事情,对毛晓珺来说,前途基本没有了,40多岁的人,人生全部清零,心理崩溃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ddttzz也认为毛晓珺没必要自杀,他给出的理由是“罪不至死”。当快报记者向ddttzz求证毛晓珺自杀的消息可信度有多高时,他说:“90%吧,在卫生系统内部,这已经不是新闻了。我的医院朋友那天聊天随口提起说,毛晓珺几天前就自杀了,不知道是上吊还是跳楼。”
记者证实:有朋友昨天中午接通毛医生电话
昨天下午,快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儿童医院和南京卫生局的相关负责人,对于毛晓珺的现状,他们不愿意多谈。南京儿童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只想徐宝宝事件被人淡忘得越快越好。”至于有没有自杀,他们表示不知道。
与此同时,西祠“南京零距离”版主周桂华也在求证毛晓珺是否自杀一事,他告诉记者,“中午给南京卫生局一位朋友打电话求证此事,这个朋友和毛晓珺很熟悉,他给毛晓珺打了电话,电话那头是毛晓珺本人亲自接的,证明毛医生并没有自杀。帖子里所说的毛医生自杀的消息,属于某些网友造谣而发。”快报记者随即采访了公安部门,有关人士透露,毛晓珺的户口并没有注销。
这个帖子一经爆料,就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大多数的网友对这个消息还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医患双方的信任降到历史最低
徐宝宝事件,给南京市儿童医院带来的,是一场地震。事情已经过去了一阵,带孩子前来看病的家长心里是否还有阴影?处在漩涡中心的儿童医院医护人员目前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最近一段时间,快报记者到儿童医院进行了探访。
周边医院不敢再随便接诊,儿童医院门诊量暴增
昨天下午3点,快报记者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与11月12日徐宝宝事件刚刚曝光之后相比,该医院的门诊可以说是人满为患。一楼到五楼,几乎每个科室都有不少病人在排队。快报记者在一楼的方便门诊数了一下,挂号的人已经排了37位。医院工作人员告诉快报记者,“每年夏天是儿童看病的高峰期,到了十一月份就转为淡季。你看今天的天气阴冷,按常规,如果不是很急的病,许多家长是不会带孩子来看病的,但今天的病人还和往常一样,有增无减。最近一段时间,来儿童医院看病的人比夏天的旺季还要多。”徐宝宝事件过后,周边的医院对重症的患儿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有的甚至直接说:“转儿童医院,这个病我们看不了。”
来到输液室,护士一路小跑忙着照顾病人,说话轻声细气,十分温柔,输液间隙,护士们也时不时摸摸孩子额头,“头还疼不疼了,有没有想呕的感觉啊?”而平时不涉足输液室的医生,也会每隔一个小时就过来询问孩子们的病情。
在门诊二楼,快报记者随机观察了七、八、九三个诊室,来看病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感冒。医生们对于小病人的病情询问得也十分耐心,有的家长对甲流还抱有恐惧心理,医生会耐心地说,现在90%感冒的人是甲流,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及时治疗,吃药打针,多休息多喝水,孩子很快就能好起来了。
压力大,老专家委屈得大哭
毛晓珺虽然离开了儿童医院,压力却从来没有远离这家医院。
12月11日是星期五,很多市民都准备开心过周末了。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一位老专家,却没有这样的心情。拖着透支的身体,看着满病房的患儿,他无奈、委屈的情绪一下就爆发了:“压力太大了,以后的日子怎么办啊!”话没有说完,眼泪就刷地流了下来。周围的医护人员都愣了,这名50多岁的专家从来没有在人前哭过。本来只能容纳6张病床的科室,现在不断加床、加床,到星期五,已经到40多张了。
其实不仅这位专家,儿童医院很多医生都面临同样的压力。儿童医院由于刚发生了徐宝宝事件,最近对患者的到来是有求必应。即使这样,却并不能换来每位患者的理解。
在快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有专家透露了这样两个让他们有些“寒心”的小细节。一次门诊检查,一位医生不小心滑倒,骨折站不起来了,一旁的患者家属却说:“你装什么装,还不赶紧起来。”还有一位医生,在门诊时起身上了个厕所,马上有家属说:“又没有前列腺炎……”
“事情虽小,但足以说明医患之间的信任已经降至冰点。患者有怨气我们理解,但是这么多人来医院看病,是机器也受不了啊,我们需要仅仅是一点理解。”有位专家告诉快报记者,曾一个晚上看了近一百患儿。无论是医生的精力,还是医院的承受能力,都已到了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紧紧的弦。
患者发帖,医院“百口莫辩”
5岁的言言最近患上呼吸道感染。昨天,爷爷奶奶带他来儿童医院看病。言言的奶奶告诉快报记者,“我们发现医生很负责任。我们一进门,医生就问孩子‘几岁啦’,很有耐心,我们心里也高兴。”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满意,在网络的放大效应下,给人感觉医患纠纷最近是越来越多。快报记者昨天打开本地一家网站的著名讨论版,有人发帖称南京另外一家医院又发生了一起“宝宝死亡”事件,发帖时间为12月10日,跟帖已经达到了200多楼。徐宝宝事件后,李宝宝、张宝宝等类似字眼频繁出现在网络,带有强烈情绪的“还我宝宝”等标题也不时出现,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绝大多数网民站在患者一边。就在11月上旬的一天,南京有三家医院分别发生了影响较大的医患纠纷事件。
一名专家告诉快报记者,本来就脆弱的医患关系现在更紧张,患者来看病,都有点怨气,似乎把以前就医的不愉快都纠结在一起了。
南京某家医院的吴云(化名)告诉快报记者,他曾做过一次小调查,一分钟内,有的医患纠纷的帖子能够刷新40-60次,跟帖则有2-4次。另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告诉快报记者,医患纠纷的帖子一出现,很快就能冲到版面头条乃至网站头条。
儿童医院面临的压力,也复制到了其他医院,越来越多的医院都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挑越重。患者越来越重视网上话语权。但在有的医院看来,一些帖子实在有点过,“很多事实不是网上讲的那样”,但是,这样的解释,在网民看来,都是“苍白”的。
医患纠纷激增,院方疲于应对
南京一家三级甲等大型医院的负责人告诉快报记者,去年该院的医患纠纷到11月份才七八起,而今年到11月份,已经二十多起了,徐宝宝事件发生后,纠纷突然有了一个明显增长,让医院疲于应对。
一位医院负责人告诉快报记者:“现在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时间全耗在解决医患纠纷上了,有的家属天天闹,不解决就耗着。”徐宝宝最后的协调解决方案,在患者眼里成为一个“标杆”,“现在只要是纠纷,不管谁的责任,都要求51万甚至更高”。医患双方的信任几乎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在病人眼里,医生就是不负责任,特别是80后医生。而在医生心中,同样郁闷:我们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一些疾病医院确实没有办法看好啊。
观点
大学教授:患者心态微妙变化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陈家应教授表示,徐宝宝事件之后,他也听到不少反映,过去病人看病对医务人员小心翼翼,总觉得是在求医生看病。医生态度不好,只能忍气吞声,只要能把病看好就行了。如今徐宝宝事件发生之后,患者的心态发生变化,腰杆似乎挺得很直。人生了病之后,非常焦急,恨不得找医生马上能减轻痛苦,患者的心情其实和医生的把握存在差距。看病之前,不负责任的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先入为主,医生的态度稍微不积极一点,病人就会不满意,甚至拿徐宝宝事件来威胁医生。如果看病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诊断的偏差,患者总觉得不闹不赔偿不甘心。
医学会专家:能否设立医疗法庭?
“现在真是没有办法了,我们是真心实意来解决纠纷的,但是往往得到的总是不信任”,一家医院负责人告诉快报记者,医患纠纷似乎成了一个死疙瘩,包括各级主管部门也比较头疼。一些医院的负责人都不得不承认:“解开这个死疙瘩,只能依靠时间了。”
1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卫生部陈竺部长署名文章,谈到如何解决医患纠纷时,陈竺认为,一是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通过协商解决达成的协议往往更具有持久性,更容易得到当事人的自愿履行。二是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将医患纠纷纳入规范化解决渠道,使医疗机构从繁重的医患纠纷处置中解脱出来。三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是所有医疗纠纷的最终解决方式,不想通过调解解决或者对调解解决结果不满意的医疗纠纷,都可以通过医疗诉讼的方式解决。四是开辟医患纠纷处理的“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如探索建立医疗事故异地鉴定仲裁制度,对医疗事故争议较大的案例,建立异地鉴定制度,确保技术鉴定的科学公正性。同时,研究修订医疗事故赔偿项目和标准,制定统一的赔偿标准。
省医学会有关专家介绍说,医院应该退出医患纠纷,从医院资产来说,是国家的,院长对其没有支配的权利,从患者来说,医院是强势,对话有失公平。专家建议说,应该成立一个“医疗法庭”,来专门解决这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