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苏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全市食药监系统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入实施放心工程,以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以保障安全为首要任务,以强化监管为主攻方向,以转变作风为重要保障,团结拼搏,奋发有为,通过与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底线,开创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的局面,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聚合力
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构建全新监管体系
基本完成市级监管机构改革。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组建,实现了市级工商、质监部门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监管人员、职能划转的顺利交接,全面履行了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统称“四品一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职责。
初步构建基层监管网络体系。除苏州工业园区外,其他各市(县)、区相继组建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并加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牌子。同时,各市(县)、区健全乡镇(街道)或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派出机构,在各乡镇按区域设立监管分局(分所)73个,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配备食品药品协管员,基本建成了“盖边沉底”的监管网络。
持续推进属地监管责任落实。根据职能调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发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及时完善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修订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并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考核评价、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等多种途径,健全完善“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有效落实各方责任,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任务落实到位。
提水平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夯实过硬监管基础
启动实施监管能力提升工程。针对机构改革完成后,大部分市(县)、区食药监、质监、工商三部门实施“三合一”,全市食药监管队伍大扩容,基层一线监管执法、食品药品协管等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这一现状,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时启动了为期两年的监管人员能力提升工程,以“四品一械”等政策法规为重点,通过内培外训大力提升监管执法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督查指导能力。今年,已组织系列培训7期,受训2000多人。
加快完善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全力推进口岸药品检验能力建设,加强检验人才培养,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硕士学历以上人员达57%。主动接受上海口岸所1300多批药品检测任务,完成国际权威机构对我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能力验证及比对试验,取得了全国首家保健食品注册检验机构资格,承接1500余批次进口药品检验工作。在加快食品安全快检中心建设的同时,正在筹建市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
统筹推进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以实施“互联网+”为抓手,统筹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积极申报2016年度苏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筹建苏州市智慧食安监管服务平台,食品安全区域监管科技示范项目成功申报省级科技计划。同时,加快食品生产电子追溯体系建设,75%的参与企业通过市级验收;建成市属学校食堂远程监控系统。加快推进药品生产企业全品种电子监管,全市41家制剂生产企业全部入网;推进药品零售企业电子监管,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入网率达90%。
保安全
深入实施放心工程,打造安全消费环境
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行动”。集中组织开展了桶装饮用水、月饼(糕点)、冷冻肉品、含铝食品添加剂、学校食堂、企业和工地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等七项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出动检查执法人员15万多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4万多户次,查处案件903件,罚没金额近1837万元,销毁不合格食品829吨,移送公安案件12起,查获涉嫌未经检验检疫进口牛肉17175公斤、过期冷冻肉品7015公斤。突出查处了一批涉案金额和影响较大的案件,起到了良好的震慑效果。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查获一起涉嫌使用过期猪肉腌制食品案件,查扣猪肉产品20余吨;吴中区查处了美林公司“僵尸”木瓜案件,罚款150万元。
扎实开展“药品安全放心行动”。组织实施了药品安全打假、中药饮片、医疗器械“五整治”回头看、生产销售假冒及非法添加保健食品化妆品、违法广告等专项整治,全市立案查处药械违法案件105件,移送公安药品案件或线索9件。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市公安部门的联动合作,出具假药认定函40件,认定假药品种140个,协同破获公安部督办案件7件。
全力做好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今年,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国际能源论坛等重大活动相继在苏举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负重托,强化组织领导、沟通协调、跟踪督导和责任落实等重点环节,全力组织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年内,全市共圆满完成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任务333次,保障用餐超33万人次。其中,世乒赛期间共整合包括市级和6个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组织专供食品原料11大类共计61个品种,累计抽检样品1762批次、监督留样食品5012份和销毁食品2404千克,全力保障近6.5万人次就餐,无食物中毒和运动员食源性兴奋剂检测超标事件发生。
抓创新
创新日常监管方式,提升科学监管效能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设。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药品、医疗器械及保健食品不良反应监测,推行食品药品安全约谈制度,把现场检查、监督抽检、稽查办案等紧密结合,注重对生产经营行为和产品上市后的监管。以“一案三制”建设为抓手,及时印发了食品药品安全重大信息报送、舆情监测等制度,对全市系统的重大信息报送与处置和舆情监测与应对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及时出台了《加强全市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食品药品犯罪案件移送标准、公安机关在食药监部门设立警务室、建立食品药品案件分析专家库、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等重要事项。
强化食品安全分级分类监管。在食品生产环节实施产品风险分类、企业保障能力分级、监管频次分等的“三分监管”方法,建立闭环监管机制,更大程度消除食品生产安全隐患。推进基层食品流通环节巡查监管规范化建设,经营户巡查完成率超过80%。继续实施餐饮安全量化分级及等级公示制度,积极引导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参与“明厨亮灶”建设;堵疏结合,施行农村自办家宴申报备案管理,根据就餐人数实施分类、分级检查指导,为3100余名民间厨师建立档案管理。同时,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舆情监测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作用,实现全市抽检数据的实时收集和综合分析,科学开展风险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有效实施针对性监管。全年开展食品抽检46461批次,合格率98.4%;快检食品近115万批次,合格率99.8%。
强化药品安全达标规范监管。加快实施药品新版GMP,在产药品生产企业100%完成新版GMP认证任务;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对34家基本药物在产企业的197个品种按品规开展质量风险评估。首次制定出台《苏州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规定》(试行)、《苏州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督管理规定》(试行)两个规范性文件,具体指导各市(县)、区全市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工作。着力推进药品新版GSP认证工作,药品批发企业认证率100%,零售连锁企业认证率90%,单体零售药店认证率80%,认证通过率位居全省前列。针对网购药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规范互联网药品信息和交易服务行为,并扩大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执业药师远程药学服务的试点面。扩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工作试点范围,全市累计有7家企业纳入试点体系;启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拟建成由医疗机构、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美容美发、婚纱影楼以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优服务
坚持监管服务并重,优化产业发展条件
高效开展许可审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全面梳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完善行政审批流程,强化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与限时办结等制度。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凡是依法可以下放的,均下放到位。探索并联审批模式,建立审批事项电子档案,打造政企联系平台,指导企业审批申报,减少资料二次补正率。全年办理行政许可事项1019项、行政管理服务事项1969项,无一投诉事项发生。年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连续5次获得“双月度考核”优秀窗口“流动红旗”荣誉。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加强药品口岸功能建设,积极开展药品进口备案工作,为多家知名药企进口药品提供通关服务,核发《进口药品通关单》101单,进口药品245批次,货值约6478.3万美元,实施药品进口检验508件次,全力为企业高效化经营提供便捷的服务。在成功推动省食药监局在工业园区设立药品审评分中心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在苏设立分中心,以为我市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提档升级提供更为方便、快捷、权威的技术支撑。
重共治
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强化社会共治格局
认真宣贯重点法律法规。以今年10月1日实施新修订《食品安全法》为契机,积极推动市政府常务会议举办专题讲座,重点搞好新法宣贯;并通过市县联动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对全市1172家食品生产企业、大型超市、餐饮中央厨房开展了全覆盖集中普法培训,引导企业自律诚信经营。同时,以“舌尖上的安全”为主题,联合《苏州日报》先后开展了5个专栏和1个专版的系列宣传,通过电视以及公交和轨交动视集中滚动播放了专门制作的专题公益广告片,依托苏州广电官方微信等平台推送微信2次受众达5万多人,并编印张贴宣传海报和寄送宣传手册各3万余张(册)。上述活动,为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在我市及时、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着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充分依托报纸、电视和电台等主流媒体及本部门政务网站和微博,通过组织召开新闻通气会、媒体恳谈会等形式,以及开展生产经营企业和学校食堂开放日等活动,及时通报食品、药品安全放心行动等专项整治情况,定期公布每月食品抽检信息,并针对季节、节日特点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在重点披露大案、要案查处和不合格产品、震慑违法违规分子的同时,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引导群众健康、科学消费,提高公众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
及时完善诉求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通过积极争取成立了市食品药品安全投诉举报中心。充分发挥12331、12345投诉举报平台作用,并及时接入市306工程网络舆情系统和重新开通了部门政务微博,积极拓宽公众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全面实施有奖举报,支持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积极营造食品药品安全“人人关注、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共治格局。全年及时受理处置投诉举报995件,接受媒体采访80余次,妥善处置“核桃味”瓜子、“带胶”粉条等舆情5次,通过政务微博发布有关信息100余条、回应网友咨询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