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峰
国庆节即将来临,为了迎接新中国60华诞,为了抢占黄金周市场份额,几乎所有的家电厂商都拿出了看家本事:推新品、降价促销、大打服务战……无不为吸引消费者而费尽心思。
站在家电业辉煌的今天,看看家电卖场里琳琅满目的产品,回顾60年来的风雨历程,不禁令人感慨: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天地换新颜。
上世纪50年代
百废待兴,家电只有手电筒
讲述人:北京丰台区丰卉家园赵大爷,78岁
上世纪50年代,哪有什么家电呀。那时候什么电视机、冰箱、空调,听都没听说过,更不知道长啥样了。要硬说有什么家电,就像赵本山春节晚会上说的那样——“手电筒嘛”。现在大家听起来挺好笑的,但那时候物质匮乏,的确如此。记得我刚到工厂当学徒,上夜班,父亲就给我买了一个手电筒,那可是家里唯一的“电器”了。不过因为电池很贵,一般的时候根本舍不得用,只有在下雨没有月亮的时候才会用。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家电工业还是一片空白,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贫乏,闲来无事时,只能到大街上去看耍猴的、看民间艺人变戏法、看“卖大力丸”的人耍把戏,或者去书场听书、街头书摊看“小人书”,以此来消闲娱乐。
直到1953年,第一台国产收音机研制成功,才改变了中国家电工业的空白。之后,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这台参照苏联1956年最新式普及型电视机设计、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厘米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1958年3月17日,中国人第一次在电视机里播报节目:第一个是女声二重唱,最后一个是动画片《小猫钓鱼》……
上世纪60年代
物质匮乏,收音机是奢侈品
讲述人:北京丰台区丰卉家园成大爷,72岁
要说60年代,那时候的确穷,和50年代没什么区别,几乎所有老百姓家里都没有什么家电,不过那时候半导体收音机已经有了,但还属于奢侈品,一般只有领导家里才有,普通老百姓买不起,也买不到。我是1966年进工厂的,是机械厂,在师傅的帮助下,我自己装了一台半导体,感觉太牛了,平时我捧着收音机,后面总是跟着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特风光。
虽然50年代家电研发成果显著,收音机、冰箱、电视机都已研制出来,但在物质匮乏的60年代,家用电器还是一个概念,不少村镇根本就不通电。即便是在城市当中,也只有电灯可以在夜晚照明使用。
上世纪70年代
收音机是 “四大件”之一
讲述人:北京丰台区和光里小区孙女士,56岁
我是1975年结婚的,那时我22岁,当时还在武汉,后来和丈夫一起调到北京的。那个时代特别流行 “四大件”,就是手表、半导体、自行车和缝纫机。那时的青年人结婚,如果能买到一台上海产的“大红灯”或者“大海燕”牌收音机,摆在新房里,在朋友面前是很有面子的。因为我丈夫家里条件比较好,也有路子,所以结婚时我们“四大件”都备齐了,这下可把单位里的一帮小姐妹羡慕坏了,几个关系好点儿的姐妹经常到我家里听广播,我心里可美了。
也许很多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还记得,1979年刘兰芳表演的评书《岳飞传》在电台连续播出,每天晚饭前后,一家人屏息静气坐在收音机旁,支着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捧着饭碗的姿势半天不动,每当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人人都会会发出“唉”的一声叹息……其实到70年代后期,小屏幕黑白电视机已经进入城市消费者家庭,只是数量很少,因此黑白电视机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当时,一部《大西洋底来的人》把人们倾倒,如果嫌屏幕太小,就去买一架电视放大镜,摆在电视机前面,就觉得很满足了。
上世纪80年代
发展加速,购家电须凭票
讲述者:中铁建总公司孙先生,44岁
我是1984年从农村上的大学,当时有个同学家在当地,经常会把家里的“三洋”(日本产三洋牌磁带录音机)带到学校来,非常受同学关注。记得当时走在马路上,常能见到一些年轻人,拎着录音机,开大音量,放着流行音乐招摇过市,非常时髦。到1988年毕业的时候,彩电、录音机、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电在城市已经开始普及了,尤其是彩电和录音机,非常受欢迎。当时流行的“四大件”已经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了,很多家庭都是集中全家的财力,省吃俭用,攒钱购买。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攒了一年钱,并向同事借了100多元,买了一台燕舞牌录音机。不过要想买彩电和空调还是不容易,要找关系,还得要凭票购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我国家电业开始起步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国家专门把家用电器从五金电器工业局独立出来,主要负责洗衣机、冰箱、电风扇、空调、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的生产管理工作。
这个时期,黑白电视机已经普及,在农村,“电视村”竞相出现,成为当时农村的一大特色,城市开始进入黑白电视机向彩色电视机升级的阶段。不过在整个80年代,家电供应依旧紧张,彩电、空调、冰箱等消费者期盼的家电依然很难买到,一款产品到货,消费者通宵排队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买一台18英寸彩电,托关系、找路子非常常见。当时出于电力供应紧张的考虑,国家对空调等部分家电还采取限制产量的措施。
1982年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同时外资品牌也开始大批量引入中国。到了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是由于国产电视机在技术、功能以及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