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消费网315和解平台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消保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通信 » 执法监督 >> 正文

执法监督

网上“抢票黄牛”更具隐蔽性 治理应多管齐下
江苏消费网 (2018-01-31) 来源:人民网—IT频道
阅读:

  2月1日,2018年春运大幕即将开启,网上各种“抢票”攻略也充斥于社交媒体上,而以前在火车站、汽车站的黄牛党,近两年也把阵地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1月30日, 《人民日报》对抢火车票的黄牛进行了深度调查报道,揭开了这些高科技“抢票黄牛”的面纱。

  报道指出,跟前些年“黄牛”大多首先囤积很多车票不同,现在的“黄牛”转为先找旅客再“点对点”地抢票。为了应对实名制,找“黄牛”抢票时需要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电话、12306账号和密码等个人信息,收取的费用一般是在50至200元之间。

  此外,以往传统黄牛之所以能弄到票,靠的是“通宵排队”、“找关系”等手段,如今网络抢票,在很大程度上拼的就是软件和“外挂”。黄牛所用的“抢票神器”,能够模拟鼠标点击购票的指令,最短可达到100毫秒就能点击一次。

  报道还指出,与传统的“加价倒票”相比,如今的很多“黄牛”和网络平台是打着“代购”的名义,并且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黄牛的宣传渠道也从站前广场叫卖,变成了QQ群、百度贴吧等网上社交媒体。

  1月30日下午,人民网IT频道在某著名电商平台搜索“火车票代购”,在首屏也能搜到疑似黄牛的卖家,其广告图片里就有“春节回家、12306官网出票”等字样,标价为100元,与这篇报道的黄牛加价情况基本一致。

  

 

  某电商平台“火车票代购”截图。

  正如《人民日报》这篇报道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互联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给人民群众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会随之产生新变化、新形态、新问题,需要认真关注。

  以打击“黄牛”为例,此前在火车站公然加价售票的传统“黄牛”,警方打击时可人赃俱获,违法行为的认定也比较容易,但网上的“抢票黄牛”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欺骗性,对相关部门进行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方面,网上的“抢票黄牛”更具隐蔽性,因为其宣传渠道主要在微信、QQ、贴吧等社交媒体,而且很可能是跨地域的,并普遍打着“代购”的旗号,给警方的打击和证据认定都带来了难度。

  其次,使用抢票软件、抢票平台的不仅仅有“黄牛”,也可能是用户本人,一刀切封杀可能会出现误伤正当需求的情况,只会让这些软件转向地下,对于“抢票黄牛”来说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他们总能找到甚至雇人开发替代的软件。

  最后,像携程这样的出行平台,已经把“抢票”做成了一个增值业务,甚至是春运购票的卖点,用户付费就可以在平台上自动抢票,对于这些平台如何界定“抢票”和“黄牛”的界限,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其抢票价格远低于黄牛的加价,理论上来说,任何“黄牛”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来抢票。

  

 

  携程平台抢票截图

  因此,要治理网上的“抢票黄牛”,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不能单靠铁路、公安等某一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网络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出行平台的共同努力和标本兼治。

  比如对于大型电商平台来说,需要履行好平台的主体责任,对于有“抢票黄牛”嫌疑的商户,应该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不能把平台变成“抢票黄牛”的广告阵地和变现平台。

  对于旅游出行平台来说,加价抢票的公平性如何保证,春运期间把抢票作为一个卖点是否合适?也值得探讨。

  对于铁路部门来说,在技术上,可否对通过24小时刷票手段进行抢票的软件进行一定的限制,并通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了解到代购火车票所带来的个人重要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性,同时对热门线路和热门地区,尽可能增加运力,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

编辑:阿泽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页面】

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投诉公布